精彩回顾:盘点2017出版关键词

出版

  主题出版如火如荼

  【回望】今年的主题出版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展开,同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相关出版物。

  今年2月,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2017年主题出版工作,并确定了一批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8月,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0月30日,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共同推出的6种党的十九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在京首发,截至12月1日,相关读物发行突破1亿册。11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

  此外,今年主题出版在走出去方面成绩斐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经出版了24个语种27个版本,累计发行超过660万册。11月27日,16个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同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在北京签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备忘录,共同翻译出版这些国家语种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一带一路”也是今年出版界关注的焦点,近一年来出版相关图书980余种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凸显“一带一路”特色,相关图书的版贸合作越来越多。

  【观察】在总局的大力推进和连续实施下,主题出版作为重要的出版门类,近年来逐渐成为选题“富矿”,“双效”并举、质量齐增,呈现常做常新、百花齐放的繁荣之势。

  从认知水平看,出版单位的顶层设计意识越发强烈,随之得到强化的精品意识和制度保障,使策划推出主题出版精品成为出版单位的自觉行动。

  从选题内容看,很多主题出版物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家战略,在见高度的同时接地气、近人心。出版单位立足优势、各展所长,见证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助推主题出版物不断涌现。

  从体裁品种看,主题出版物中既有高屋建瓴的鸿篇巨制,又有以小见大的通俗读物,体裁涵盖学术专著、小说、报告文学、教育培训读物等。除了单品种开发,很多出版单位还十分重视打造产品线,品牌效应越发凸显。

  从呈现方式看,“千书一面”的呆板面孔代之以生动鲜活、图文并茂,出版单位抓住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思维下创新开发主题出版资源,推出了一批读者喜闻乐见的全媒体主题出版物。

  从市场反响看,由于出版单位深入把握选题特征、延伸选题内涵,以及更加重视市场化运作,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兼具、销量达几十万册的主题出版物并不少见。

  此外,各地主管部门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对重点出版物给予专项支持,各地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集中展示展销活动,新闻媒体进行重点宣传报道等,都为出版单位“敢于出精品、全力出精品”提供了助力。 (孙海悦)

  传统文化内外同热

  【回望】今年,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出版社自然不肯错过良机。

  因此读者在今年的市场上看到了如《中国诗词大会》《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诗的八堂课》《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诗书中华(第一季)——读古诗文,传好家风》《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等传统文化图书闪亮登场,且销量喜人。

  【观察】今年,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等活动所释放的信号,让传统文化成为一股暖流在出版业中流淌。

  除了紧跟热点做好图书选题策划出版,在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上,众多出版单位也有颇多亮点。亮点之一便是古籍的整理出版,各个出版社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努力做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如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今年7月结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精华编”一期60册,4000余万字,无论是在体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让读者印象深刻。

  同时,众多出版单位纷纷“借船出海”,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他们或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商谈合作,或者自建平台,借助国外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利用国际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及完善的法律规范,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可靠的原始文本,成规模地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在国外读者的面前,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首发《中华文明史话》波兰文版;三联书店首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版,该书版权输出近20个语种……出版单位在传统文化出版方面做出的努力,让中华文脉得以更好的延续。  (张君成)

  书企上市 纷至沓来

  【回望】2017年是中国出版业又一个“上市年”。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5月25日,新经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8月21日,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9月21日,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9月26日,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交易。A股再添一家民营出版新兵。11月8日,阅文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亮相。11月22日,A股又迎来一家地方出版集团——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观察】在这个堪称中国出版业的上市“大年”里,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发展同样抢眼。既有中国科传、中国出版两支出版国家队成功上市,又有新经典、掌阅科技两家民营企业在上交所鸣锣交易。

  在这中间,国家队的厚积薄发令人印象深刻,如中国科传作为转企改制的先进,是最早递交IPO申请的国字头集团,终于在2017年得偿所愿,其一路走来不容易。而中国出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样本,作为国内首家成立并率先完成转企改制的中央级出版集团,它的上市具有特别意义。

  而民营出版的表现相当抢眼,如新经典超越了多数民营书企所处的“策划型”阶段,步入“资源型”公司的行列,成为首家主板上市民营书企,这对于从夹缝中艰难求索的民营书业而言,这声锣鸣或许意味着曙光的到来。

  今年的上市热潮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前出版业的新走向。掌阅科技的上市,表明数字化将促使内容提供环节的价值进一步体现,数字出版的赢利点逐渐明晰,这也代表着数字阅读走过草根,走向成熟,借助资本往更远处迈进。而阅文集团作为中国网络文化行业的执牛耳者,在作者、作品、渠道等多个维度都占据着领先地位。它的上市对于深化网文内容价值开发、真正运作好IP泛娱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民营教育出版的龙头企业,世纪天鸿的成功上市不仅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用资本的手段为整个教辅行业拓宽了想象空间,为教辅的发展迎来新契机。(张君成)

  融合实验室挂牌运行

  【回望】去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今年1月10日,总局出版融合发展(中版集团)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并开始运行,成为全国首家挂牌运行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此后,各重点实验室陆续挂牌运行。

  在借鉴总局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6月27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示20家北京市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名单,并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拓展到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观察】总局启动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部署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作为总局确定的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更要发挥好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先锋”作用。

  创新是重点实验室的灵魂。重点实验室首先要抓创新,统筹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进而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行业创新,围绕出版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和重大发展方向开展集智攻关,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重点实验室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积极探索成果产业化之路,即产生的成果如何形成模式,进一步向全行业复制和推广,惠及更多的传统出版单位,最大限度发挥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提供示范经验。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许多重点实验室开始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5G等新技术前沿,抓住知识服务、在线教育、付费阅读、复合出版等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中版集团精品数字内容综合运营平台打通并融合集团数字产品、平台、渠道和用户,推进运营模式创新;中文传媒重点实验室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打造创新综合平台;人教社重点实验室构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等。不过,目前仍有部分重点实验室存在对项目重视不够、对新技术趋势掌握不足等问题。

  未来,各重点实验室既要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作用,形成合力,又要加强重点实验室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努力把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知识服务的平台、行业资源聚合的平台、行业技术推广的平台和行业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尹琨)

  质量管理警钟长鸣

  【回望】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两批公布了出版物“质量管理2017”专项工作情况,共查处不合格出版物57种,涉及44家出版单位。依据相关规定,总局给予相关出版单位警告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在30日内收回不合格出版物。

  今年8月,总局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三审三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严格落实。

  【观察】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近几年来,总局对出版物质量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开展了出版物质量规范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出版物质量提升年、出版物“质量管理2016”、出版物“质量管理2017”等活动。

  总局持续着力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指导督促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部门建立并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图书出版整体水平,但一些出版单位依然存在图书质量不合格的问题。

  利剑高悬,警钟长鸣。面对编校质量问题,出版人必须进行深刻反思。

  分析编校质量产生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三审三校”对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需要出版单位引起高度重视、强化内部管理、健全保障制度、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编校队伍整体素质。此外,一些出版单位盲目追求数量、超专业范围出版,以及编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也是造成出现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

  制度挂在墙上,更应铭于心间。无论出版形态如何变化,出版物质量始终是出版工作的重要根基。出版物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质量管理应该成为出版单位的“一把手”工程,自上而下全面重视,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每个编辑也应秉持敬畏之心、精品意识、工匠精神,把打造精品作为职业追求与社会责任。(孙海悦)

[时间:2017-12-18  作者:孙海悦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