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人才建设任重而道远

  出版是文化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其主体是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出版业的繁荣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10年从事编辑、发行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就出版业人才建设提几点思考。

  第一,培养编辑的融合发展能力。

  “互联网+”给出版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深刻影响出版机构对人才的培养计划。内容质量是出版机构立足的根本,专业功底是编辑培养计划中始终要强调的目标。但新形势下,内容与技术在产品层面的高度融合,又让出版社领导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意识到传统的编辑实务、咬文嚼字的职业培训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出版人才的需求。除了熟悉出版流程,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外,具有图片处理技术、数字出版思维、创意出版意识、国际出版视野、大数据分析能力等,俨然已成为一线编辑急需的必备技能。比如,编辑一本差错率低的书很重要,但提炼书的特色,紧扣社会热点,精选图文,创作出匹配目标读者风格和兴趣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样重要。译林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继2016年荣获首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之后,又被评选为“全国书业2017年度最受欢迎公众号”。该公众号的策划编辑们深有感触:编辑需要跟得上时代,积极快速地学习,一期好的微信文章,既要联系热点话题,又要有打动人心的文字,以及别致精美的图文排版。这一切的背后,是编辑对出版业动态的密切跟踪,对产品的深度理解,以及对新媒体工具的熟练应用。

  第二,培养出版新人的整体感和大局意识。

  出版新人最初接触的往往是零散的出版环节,新编辑常常充当“万金油”“替补队员”的角色,今天的任务是某本书稿的一校,明天可能就变成了另一本书的三校,再接下来可能又变成了核红对片。其实,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培养方法,对新编辑的成长很不利,只熟悉部分生产环节,必然导致新编辑对出版流程缺乏整体概念,没有大局观。出版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只有从一开始就实际经手出版的全流程,才能明白每一个环节的重点所在,才能学会优化组合、合理安排任务。

  除了在实际操作层面要培养出版新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整体感,更要坚持从一开始就引导出版新人从行业属性、社会影响力方面正确认识出版行业的价值,培养其作为出版者在国家层面的大局观。建立在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基础上的强劲正能量,才是年轻编辑能够钻研市场、专注出版品质的持续内驱力。

  第三,根据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编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本社曾因业务需要,在某省成立了一个办事处,并在当地招聘了几名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办事处员工最初的任务是接待从社本部过去的专家。其中有一位女生,工作扎实、细致,每次都认真聆听专家讲座,记录要点,并主动协助解决参培教师的很多临时难题。一年多的培训过去,见过她的专家和领导都对她一致肯定。后来社里一琢磨:她有工作热情和英语专业背景,又擅长跟人打交道,为什么只把她放到会务筹备岗位,而不调到总部来做英语基础教育板块的发行工作呢?在本部两年的发行工作中,很快掌握了基础教育类图书系统销售的技巧,并充分发挥自己英语教育专业背景的优势,不仅能跟书店经理谈印张和定价,还能跟教研员和英语教师谈教学理念,讲解产品编排特色。她分管的片区迅速成为码洋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她的成长充分证明她有能力胜任策划编辑的岗位。于是,社里给她进行了第二次调岗。考虑到她曾参加多场培训,认识业内很多专家和骨干教师,又有基层发行经历,了解一线市场需求,领导直接委派她负责全套高中英语阅读产品的出版工作。让没有受过系统编辑培训的新编辑去做一整套产品的总策划,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很值得。她领导的团队不仅按时按质地完成了这套书的出版,还协助发行团队去各个地市进行产品宣讲。七年来,这套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分社的畅销书和长销书,码洋总量超过1.5亿元。在编辑岗位锻炼3年后,她要求自费出国学习一年,并在学业结束后义无反顾地重新回到培育她的大集体。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

[时间:2017-12-08  作者:伍江南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