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来:中国经济回报率不高应强化效益约束

经济回报率

  “中国转型升级在于改革开放、创新开拓、调整优化和科技智造。”12月2日,在2017腾讯风云演讲暨原子智库年会上,对于中国目前的转型升级路径,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给出了如上答案。

  在演讲中,他给出了一张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图。图中显示,2016年全国资产726万亿,其中金融资产(=金融负债)525万亿,实物资产201万亿,金融资产占比达72.3%。

  同时他提及目前中国经济利润率、回报率水平较低、收益率和周转率持续下降,杠杆率急剧上升。2016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利润率7%,周转率31%,收益率2%,杠杆率361%,回报率7%。对此,朱云来提出建议,应该强化效益约束、提高经济效率、量化外部效益、衡量总体投入。

  自"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中国资本围绕该战略的投资也显著上升。朱云来也看好此中蕴藏的巨大机会。

  他提到,通常欠发达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如下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行业;中国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可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和其他发达国家一道,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在演讲的最后,朱云来分析,相较于其他经济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力资源、经济规模、产业布局和科技潜力。最后,朱云来强调,转型升级的中国可以为世界经济发展、国际事务平衡、世界和平维护作出重要贡献。

  该年会由腾讯网原子智库主办,年会主题系"风云演讲-时代际会,穿越不确定性--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与世界。"以下为朱云来演讲内容

  我这也不是什么闭幕辞,前面已经有幸听到一些讲演,还是有诸多新的学习和启发。我借这点时间也讲一讲我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未来发展的道路,咱们怎么转型升级。就像我这里面写的,改革开放马上就40年了,一转眼也非常快,1978年到2018年。

  我们当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4个字就是改革开放,现在我觉得可以说,我们有两个比较新一点的词,跟改革和开放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就是创新和开拓。另外再加一点,总体来讲40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现在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会带来一些积累的问题。这一些问题应该要抓住时机,要调整,要优化。另外再放眼未来,真正最重要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级的竞争力、经济的效益靠的是科技,靠的是智能制造。对这个后面再强调一下。

  从1978年到2017年,2017年估计大概是到将近80万亿的产值,我们这些年从1978年一路快速增长。这就是我们说的GDP的增速,现在是6.5。通过这个图也想让大家意识到,从原来的平均10%到后来的平均7%、6%是一个方面,这是增量的方面,这是速度。但是我们的存量呢?其实是以一个更高的速度,红色的线是每一年在去年形成的资产基础上,今年由于新的GDP里面投资的新的成分,使得资产又增加了多少,这都是超过10%的。最近这些年像2008年、2009年都是15%的增长,基本上是GDP的两倍。

  快速增长的存量,其实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下面看看我们快速增长经济的结构,这里面主要是看从早期消费为主的经济,到了2003年开始转了,我们的投资持续上涨。因为大屏幕这个线拉得很平,这个小小的弯是很有意思的,消费一直在下降,投资一直在上涨,到2010年到了顶峰。最近这些年略有改善,但是仍然是投资大于消费。

  如果我们看GDP的贡献,从消费对于增长的贡献还有一个迹象是在逐渐提升,这是好的现象。但是真正的消费增长,前提是收入的增长,或者叫劳动收入的增长,没有收入就不可能有消费。短期可能有一些先富人群的消费,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但是真正长远的消费需求的拉升,还是要看你的劳动收入,其实就是系统的经济分配问题,是劳动收入增长的问题。

  我们试图理解一下快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比如说建产比是什么呢?当年所有投资项目在建规模的总规模,比如说你有一个项目,做房地产10个亿,分三年投完,每年3个亿。在建的没有完成的还在施工的阶段,在建的总规模是10个亿。如果另外又有一个项目是20个亿,那就把这10个亿加上20个亿,所有在开工没有竣工的项目的计划建设总额就是这个总额。产是产值,也就是当年的产值,可以让你有一个比较,一年的产值代表了整个经济的基本规模的大小,跟这个规模相比之下在投资开工建设的项目又是有多大,这样你就看明白了。

  从1995年左右一直到2002年左右,都是保持在1左右,也就是建设总规模跟当年GDP的规模是差不多的。从2003年以后一路攀升,到现在是250%。那意思就是说每一年的在建规模,原来包含在"在建"的项目,竣工之后就不含在其中,而变成累计投资建成的"存量"了,也是我刚才说的存量。实际上这只是当时没有完成y的正在建的量,你想想这个时候的经济跟2003年经济的比例,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看到到处都是大工地,因为现在是GDP两倍半的建筑量在投资建设。

  建债比是什么呢?建筑的总规模跟中国债务的总规模去比,结果就发现从开始的0.8到后来上升到1.1,但是总体来说大致在1左右。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这么大的两倍半于产值的在建总规模,支撑它的全部是债务,他们俩几乎是线性平行的关系。

  一个经常能看到的数字是货币发行总量和产值的比是到了2倍,实际上货币发行总量的概念,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别理解。其实可以看成是银行负债的总额,比如说货币发行总量是166万亿,实际上定义基本上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各种各样的存款,就是社会各个其他的实体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总额。银行存款总额,相当于银行欠了客户的钱,就是银行负债的总额,这个跟刚才建债比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建债比不断提升,货币总额也就不断提升。

  整个国家经济,如果把所有的经济实体看成是一个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作为中国把所有的子公司、分公司全部合并报表,那就可以形成国家集团公司,我们暂且可以叫做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巨大的公司,把所有的企业加起来得出来的是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和国家收入损失表。从国家资产负债表就能够看出来经济这一段时间的变化,九十年代初高速增长,然后到后来的宏观调控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到宏观经济的恢复,到后来的快速增长。国家的资产总额是在迅速增长,但是我们的效率实际上是在下降。杠杆率,因为为了让它在同一张图上显示,这个时候的负债率大概是72%,在2002年的时候负债率是65%。

  周转率不断下降,因为资产越来越大,GDP的增长虽然很快了,但是不够快,实际上比例是在下降,也就是说生产效率在降低、资产效率在降低、收益率在降低、利润率在降低、回报率在降低,只有杠杆率是不断在上升的。有了这么大的成长,应该说还是有进步,但是问题也开始不断地显现。实际上这个趋势已经是看到很多年持续往下走,这也是从整个结构分析的状态,以及关于后来分析思考的要点。

  这张图是让你看得更直观一点,也就是每年GDP的增量和货币增量的比较关系。蓝色是货币增量,红色是名义产值的增量,绿色是实际产值,实际产值和名义产值之间的差主要是因为价格引起的,就是你并没有增加生产,虽然名义产值提升了,但是因为是价格变动,并没有多生产出一块钢或一块砖头。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是按照名义产值的话,以前差不多是一倍,就是每增加一块钱的GDP需要一块钱的货币。但是到2008年平均就是两块钱,比如说前面第一张图看到今年80万亿,我们增加了大概5万亿左右的GDP,但是货币增加了将近10万亿。

  如果按照实际的GDP看得就更明显了,以前大概一块钱实际的GDP要花十块钱新增货币,2008年以后变成平均二十块。这是2008年、2009年的四万亿是一下子拉上去,再看2015年这么一上去,这是不是就跟股灾也是连在一起的呢?

  刚才讲了大量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不但是有我们刚才说的产生的存量的问题、效率的问题,我们讲了比较多的规模、速度,但是没有讲存量,没有讲存量的效益,那只是资产方面的问题。在分配上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么大的快速增长是由货币发行,也就是刚才说的建债比,由它的推动,那我把居民的收入,调收是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收入,也就是老百姓的薪酬收入水平,占的是货币总量,因为货币总量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基本购买力的总规模,工薪阶层的收入占总的购买比的比例上是在不断下降。

  因为国家的储蓄是说每年生产了这么多新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消费了,有一部分是政府开支、公众的基础服务也是吃掉了,所以产值减掉消费、政府开支,剩下的应该是积累,每一年有一个积累的数。这儿讲的数是积累数,是可以分成三部分,分为居民、企业和政府,或者说个人、企业、政府。紫色的线是三个加起来累计,这么多年累计350万亿。

  但是如果把它分开的话,政府是占了12万亿,居民是62万亿,企业是266万亿,这样的趋势也会有一个长远的经济关于分配问题的重要意味。曾经政府也多次提出来分配的改革、分配制度体系的改革,但是这个看起来具体的方案没有见到有什么讨论。

  看到刚才体系性的结构问题,我们现在是从高速增长要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刚才说到了质量,效率、效益都在下降,那你不能再要GDP拉动。实际上产值能够快速增长固然好,但是快速增长是不是要有科学增长?如果这个增长质量越来越差,我们是不是不需要这样的增长。

  我做了一个估计,这个东西是可以有空间的。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这也就是调整优化的道理。这已经到了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攻关期是什么意思?就是别在拖了。过去总在用时间换空间,天天还是讲GDP的增速,刚才看了后面5年的效率是一直在下降的,我们真需要这么多GDP吗?我做了一个测算,2016年总共是74.6万亿的GDP里面,真正老百姓基础需求的吃喝拉撒是37.5万亿,也就差不多是一半就够了。这一半基础需求都满足了是什么意思?今年或明年只需要差不多现有GDP的一半就能保证居民的基础生活,不比去年差,我吃跟去年一样,穿跟去年一样,住跟去年一样。这是不是用改革来创造空间?否则的话你天天只能往上涨,不能往下跌,不管涨的是好还是不好,那你就没有空间调整了。

  其实我们的空间应该还是可以很大的,我们在乎的是长远、扎实的、有质量的增长,前面也提到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矛盾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这恰好就是说不能再来拉动了,是要看市场有什么需求、老百姓有什么需求,然后你根据需求来进行提供。而不一定是你脑袋一拍,说铁路好咱们就大量投资铁路,其实铁路总公司7万亿的资产只有7个亿的利润,是万分之一,要回收投资的是125年,你觉得这样的项目真的好吗?我们真的值得应该投这么多的钱全面开花吗?恐怕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经济投资、市场决定的道理。

  讲了国内经济的调整,另外一个视角是国际的开拓,这也是刚才说了创新开拓里面开拓的意思。我们做了一个粗算的估计,"带路"沿线国家68个,土地是中国的5倍,人口是2.5倍,产值是1倍多点,消费是1倍多点,投资不到1倍,以及出口贸易等等。这是什么呢?从宏观经济最大为的视角无非是面积、人口,这是一个经济基本的要素。然后产值是现在实际的水平,这个产值里面有经济的结构,那就是消费多少、投资多少、出口多少,这是我们的基本。

  大致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的空间有多大呢?这个空间可能大约是中国的两倍,中国现有经济的两倍。如果对于中国现在的企业来讲,过去你是在国境线之内有一倍的经济,现在是在国境线之外还有两倍的规模,这就是一个潜力。当然这个潜力说拿走就拿走、说参与就参与,而是要真正有投入、真正去看,但至少有这种眼光、有这种视角。

  这是几个国家的情况,包括面积、人口、产值,积累是累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大概是多少,在这儿可以大概看得出来,国家平均人均产值4000美元,相比之下中国是8000美元,七强(美英法德意日加)是最成熟的,领先经济是4万。带路国家人均的累计是1.8,中国是3.2,还要高一些。但是跟欧美七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大概的定位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平均来讲比"带路"国家有一定的先进性。毕竟我们现在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说还是相当有经验了,甚至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甚至是领先国家也做不了了,就是蚊子咬可能就受不了,中国人还是比较能够吃苦、开拓。

  这个是贸易额,下面是分为进口、出后来看,主要是看基本潜力有多少,然后是你怎么参与这个市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会呢?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当时也是一无所有,既没有外汇储备,也没有系统的工厂。有一些,但是跟世界比是差得太远了,也没有大量的工人。我们经历了各种基础的工业、基础的设施,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常常就是这些基本的领域,一些必要的设施、必要的产业。应该说我们中国还是有相当的相对优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比如说最好的汽车肯定不是我们做的,但是有一个概念是适用技术,也就是我不是最高级的技术,但是在具体的使用条件环境下、经济条件下,我这个技术是最经济的,既能起到相对的作用,相对成本又比较低。这是中国可以有的相对优势。

  我也做了一个估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借鉴中国的经验,这些国家确实有这个问题,确实是没有钱,相对的发展程度比较低。那你怎么做?如果都做成一种公益,好像也有问题,就是道德风险,你越给得多,他要得越多,这也不可能,所以还是要变成市场、商业的行为。但是没有钱怎么启动呢?其实想想中国就是靠自己勤俭节约,当然形式不一样。我想为了给这样抽象不定量的东西加一点定向的思考,我知道他现在的经济规模、消费规模,如果我节省10%,比如这些国家平均节省10%应该不算一个很大的、很过分的节俭,按照这样能够估算出来这些国家总的能够产生1.4万亿美金,这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净出口的6倍。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讲一个具体的消费,比如少吃两个馒头,把我们最需要的一条路或者最需要的一个电厂修了,省下的钱就可以投到电厂。对于中国来说,相当于是一个出口,你是去卖设备或者去帮助建筑等等。实际上光是消费本身可以达到7000亿美金,我们现在的净出口总共才2万亿人民币,即便达不到10%的节省,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这对政府也是一个提示,刚才还说到这些国家毕竟发展阶段还比较早期,包括社会安定和各种社会制度的问题也是有问题,经济发展状况落后,人民需要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也是很现实。毕竟从一个国家层面上比较容易能够形成统一,或者谈判更容易,我给你带来这些好处,你要做到哪几点,鼓励节省、节俭形成良性的资金流,这样的发展才有希望。

  有了政府这一层,再带上民间这一层。因为民营企业或民间企业做市场、做生意很在行,但是国家之间、不同政府之间,包括权力、文化的问题,完全靠单个企业来搞也不容易,所以要形成这么两个层次。从我们测算的结果来说,应该还是有一个很大的潜力。

  但确实也不能一窝蜂,现在是先投了再说,毕竟还是应该看成是一个系统性的经济发展,还是要放在市场的原则来看才行,不能简单地都是说外部效应。因为外部效应讲多了,不断地新加,加了以后这个账就算不回来了。

  未来发展一个是向外开拓,一个是要科技,强调科技。我想更准确强调一下科技是具有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科学技术,这样的技术才能真正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有一个例子,是人家一个破产的企业卖来了,然后就说这个是自主知识产权,因为你花钱买了它了,现在归你了。其实这个东西归你了,但是图纸不会画,图纸的继续改善不会,这个不叫自主。自主知识产权不是因为你花钱了可以用算是你的,是你自己能够真正自主研发、不断更新以及实现制造才是真正的。而且也只有高级的科技才能够大幅度提升人均产值。

  你们可能经常听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其实我想了很久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哪有陷阱?不就是说了原来发展中国家没有参与世界经济,收入很低,一旦参与了很快就上来了。但是上到中间的地方就停在那儿了,为什么?过去没有参与贸易,现在参与了,抗大包的抗上船、抗下船,这比过去不干活没钱挣还是有进步了,但是最后挣的也就是抗包的钱。他没有科技,他不可能挣的像美国、德国工程师的钱,连德国技术工人的钱都挣不到,其实就是你的产品是不是自己真正设计制造,然后你自己能够在市场上打败其他的产品。你有销售就有钱,有钱收入就自然上去了,没有什么陷阱。

  所谓的陷阱,恐怕还是经济基本的结构,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含量,所以挣的就是低技术的钱,你就陷在那儿了。你只要科技不上去,永远就在陷阱里面。

  前面Jerry Kaplan教授讲的挺有意思,我在下面开玩笑,咱们现在有时候把AI有点夸大,其实这不就是机械和电子吗?电脑说到底就是电子设备,你真正能动的东西得是机械的,没有机械永远动不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机电产品,这个升级也不容易。但是我一点不否认,其实我自己是一个计算机爱好者,这些软件的设计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至少是大大提升效率。刚才Jerry Kaplan教授讲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基础的技术,你用在哪个领域里面能够真正提升生产力,能够提高效率,就像汽车飞机能够提升我们交通效率的道理是一样的,某些方面比人有长处。至于能不能完全替代人类,这个问题讲起来最后有点哲学意味了,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十年、二十年之内,应该没有太多的疑虑。

  比方说上次AlphaGo只是人类遇到的所谓带一点智能情景里面最简单的情景了,人类要处理的很多情景要复杂得多,他们实际上未见得处理得了。上次特斯拉的车,旁边一个很简单的场景,旁边来了一个卡车没有看见就撞上了,自动驾驶现在能做到的程度已经非常令人惊叹,但是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挑战。即便你把这些全都做到了,也不等于计算机就已经超过人类了,其实还是差得远了。

  我们的经济是要调整,为什么要调整优化?就看看我们这些年地产盖房子花了多少钱,2016年是超过14万亿,这一年的科技投入是多少?1.5万亿。我们对海外的投资差不多也是1.4万亿。如果看多年对科研投资、对地产投资的比例,就是10%多一点。我有时候感觉很痛心,我们砸了那么多的钱在地上,房子已经过剩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我们的科研是非常可怜的投入,值得这么点的投入还要世界第一,怎么可能?比方说看看我们的飞机投了多少钱?200亿、2000亿。你去看看空中客车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投入了万亿、几十万亿、上百万亿欧元,这个东西不是不投钱靠变戏法变出来了,科技还要有足够的投入,这就是一个比较。

  刚才说到住房,但其实人口也是一个。这是一个粗线条的人口预测,这个大的趋势应该是不会差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是再上升一点是14亿多一点,我们现在是在2016年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数字能到2016年是13.7亿。很快大概十年之内就至顶了,然后就开始下降了,再过十年又回到这个位置了。其实我们的人口不会无穷增长的,实际上这是用保险的精算原理来算的,因为跟你人口的结构、人口的概率是连在一起的。

  你改变了出生政策,确实是有帮助,但是你别忘了按照保险精算是从0岁到105岁,改变人口数量主要的是在0岁,但是0岁以后毕竟还要有100年,所以对你整个人口结构的影响会非常缓慢。上面这两条线是加了两个人口预测,就是二孩政策的影响,一个是更激进一点的,但是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这样的一个人口结构会影响未来的考虑,住房总人口基数已经到了,没有什么差别。另外是人口老龄化可能对养老相关的产业产生影响,我们前面讲到由市场来做更多的决定作用、导向作用,那经济成分的发展,也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到底是什么需要?那都是非常具体的,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政府的官员拍脑袋,高瞻远瞩一下子能看准的,肯定还要经过市场很多的反复实验才能找到需求。实际上最聪明的办法是让经济走向良性,要更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走向。

  这其实是我们这40年改革不断的课题的继续,因为我们相比40年前几乎从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到现在可能是50%的市场经济?还是多少?显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市场经济,我们就还有很多的路、改革的路要继续走。

  下面我们再看一些世界,现在世界大概70亿人,里面的细节就不讲了。最突出的是说其他的人口似乎都有一些缩减,这些人口都有一定程度的老龄化,应该说中国的老龄化在世界国家里面相对是比较严重的,唯一一个最年轻的就是非洲。70亿的人中,按照预测中国到2050年是要回到12.5亿,就是比现在还要低,因为已经是35年了。刚才说了从现在再过10年至顶,再过10年又回到现在,再后面10年就减少了10%。世界人口预测应该增加40%,这也是对中国的经济将来面临的格局是什么,你应该怎么考虑,我想这应该是需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思考。

  最后说一下中国和世界,腾讯研讨的题目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刚才也讲到了中国,我们其实有着无以比拟的人力资源,至少现在还是这样。经济规模包括产业布局,我们当时做金融投行的研究,就是说中国的产业还是比较齐全的,虽然有整体的技术水平问题,我们到底跟世界相当了,还是领先了,其实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比起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应该还是相当不错了。我这里写了科技潜力,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么好,但是有信心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要关注。如果现在赚钱太容易了,多印点钞票挣钱了买了东西也算叫自主知识产权,因此不必自主研究,那么以后谁愿意花时间研究呢?你没有真正自己研究过的东西,怎么可能有保障呢?

  有了这样的潜力,这样的优势是无法比的。在转型升级之后,比如非洲是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对这些国家基础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以中国前面40年先行的改革制造的经济规模也变成很好的经济提供者,这个是大家共同发展的概念、共同的好处。

  另外是在各种国际事务的平衡里面也是越来越明显,比如说像北朝鲜问题,以及中东、伊朗、美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中国,我听到欧洲国家总理级政要也聊过,台面上不好讲,在下面他们觉得美国现在也很不靠谱,不可预测。俄罗斯虽然也愿意加入北约,但是俄罗斯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也不想像美国一样跟俄罗斯死掐,但是确实也还是害怕俄罗斯太厉害了怎么办?又希望中国在里面起到基本平衡作用。你会看到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平衡作用,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维护。他们也看到了,比如美国现在基本上是否认联合国不给钱了,然后中国是主动出来支持联合国,世界的反恐维和活动中国也是积极参与。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力量,比较平衡、比较中立,但是又还有点基础力量,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平衡包括世界和平的维护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美国过去习惯了老大,就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政策,反正就是一句话"NO"。其实这个世界事务随着世界的变化,可能有很多问题至少是需要坐下来讨论,尽量避免战争。其实战争对所谓的国家可能都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也许是很多年不打仗了,很多政客已经忘记一个战争会对一个国家带来多么惨痛的教训或感受。希望世界将来还是能够维护基本的和平,能够变得更平衡一点,能够真正变成大家一起成长、一起改变生活的水平。

[时间:2017-12-04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