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书出版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

童书出版

  编者按 11月17日至19日,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在上海举行。这届童书展吸引了360余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和文化创意机构,以及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童书作家、插画家和出版专业人士,3天之中共开展100余场阅读推广和专业交流活动。在童书展上,可以观察到,中国的童书出版具备了出版更多细分专业书籍的能力,国际出版行业的代表也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成熟。本期《出版周刊》05版透过此次童书展,去观察当下的中国童书出版现状,并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童书展上宣布成立童书中心为案例,去进一步感受中国童书市场即将或正在到来的“风口”。

  在刚刚落幕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出版人海飞回忆,1994年他参加日内瓦国际图书展时,深刻地感觉到“差距太大”。海飞用了“四个起不来”——立不起来、亮不起来、响不起来和多不起来,评价了当时的中国少儿出版。他进而解释,即是开本无型、封面灰暗、书名陈旧、品种不多。

  2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由少儿出版大国向少儿出版强国迈进。2016年,全国共出版少儿图书4.4万种,比2015年增加7000种,增长19%;总印数7.8亿册,比2015年增加2.2亿册,增长40%。具体到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的表现则是:中国少儿出版与国际少儿出版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童书出版人亦愈加自信,让人看到中国童书出版的巨大希望。

  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少儿图书题材本就丰富,体裁更是多样,有少儿文学、科学普及、低幼启蒙、绘本等,丰富多彩,满足了少年儿童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即便这样,记者发现,童书展上还是出现了新的品类,“拾遗补缺”让童书出版产业链更加完整。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桥梁书——“小豆包系列”,作为一套专业的桥梁书品牌图书,作家从严谨、科学的儿童阅读理论体系出发,以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为本,结合校园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打造了当代中国重要的儿童文学读物。

  所谓“桥梁书”,是指孩子从阅读以图画为主的书到阅读文字书的过渡读物。以“小豆包系列”为例,该书围绕着面团国里“小豆包”这个童话形象,采用基本汉字、简单语句、生动故事、故事地图、阅读游戏等环节的设计,让更多的儿童从读以图画为主的书籍,渐渐过渡到阅读纯文字的书籍,进阶式培养儿童对文字书阅读的喜爱,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文字书。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认为,桥梁书的出版对推动分级阅读、帮助家长引导孩子由读图向读文过渡至关重要,桥梁书的出现是中国儿童阅读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志。目前市场上好的桥梁书还不多,需求旺盛。“小豆包系列”第一辑推出以来销量已突破20万册。

  无独有偶,本届童书展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提出了“儿童图像小说”的概念,并推出第一套“童空间图像小说”。在书展现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分享了这一概念:“这是一种新形态的童书类型,是帮助孩子顺利地从绘本阅读过渡到纯文字阅读的一种产品类型,适合6-9岁的孩子。它与儿童漫画相比文学性更强,思考更深刻,表现的内容更宽泛、主题更多元,可以说儿童图像小说源于漫画,又深化和提升了漫画。”未来,中少总社还将陆续推出这一品类的新作,丰富这一品牌书系,为小读者打造更好的阅读产品。

  首届“中文原创YA文学奖”也在本届童书展上启动,活动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阅文集团共同举办。活动强调了“YA文学图书出版”这一概念。YA文学主要是针对13—17岁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它在欧美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品类,大众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麦田里的守望者》《杀死一只知更鸟》均属此类,而在中国,YA文学则有些落寞和面目模糊。

  两年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开始陆续引进一批针对13—17岁青少年阅读需求的作品,比如《托德日记》《宠爱珍娜》《说出来》《布鲁克林大桥》等,不仅弥补了少儿出版中的结构性缺失,也在出版界、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YA文学和青少年图书出版展望”的大讨论。现在,首届“中文原创YA文学奖”启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表示,除了意在改变中国YA文学的落寞状态之外,更希望借此激发、推动我国原创YA文学作品创作。“新时代的广大中国青少年需要自己的YA文学,YA文学也应该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更鲜明、更独立的姿态,并占有一席之地。”

  原创力量越来越强大

  近年来,中国原创童书表现优异。据不完全统计,在单品种印数排名前100位的少儿图书中,中国原创作品占到78种。李学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童书出版已经完成了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这在本届童书展上也得到了印证。

  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位上看到,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作品都非常抢眼和抢手。比如,《新说山海经·英雄卷》再现了古籍经典《山海经》中记载的10位神话英雄动人心魄的传说,书写远古英雄的传奇事迹,传递慷慨激昂的民族精魂。“熊熊乐园环游世界”系列则是一套汇聚了知名IP、精美图片、丰富知识的大型人文探索类科学漫画书,带领孩子们饱览各国文明。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也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童书。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的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在展位上尤其醒目。该书作者郭姜燕还携最新长篇小说《太阳村的孩子》与小读者见面。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诗词日历》、“中华经典诗文之美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典藏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华古诗文阅读》《古韵童声》,这些优秀少儿读物受到家长和孩子欢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AR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以高科技的AR技术+经典绘本,为小读者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阅读之旅。

  在童书展上,小中信带来了《凯叔·声律启蒙》,书中附有扫一扫即可收听的二维码,是凯叔与孩子共同录制的“每天三分钟国学音频游戏”,让孩子在游戏时不知不觉积累国学知识,提高对语言美学的感知力,真正感受到中文之美;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将科普、文化和传统习俗完美融合。而中信童书的经典艺术启蒙系列“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在向中国孩子和父母介绍了西方近现代艺术大师,以及当代艺术之后,今年年底将推出全部由中国艺术史学者、教授原创的“DADA中国系列”,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把传承千年的中国式美学变成他们人生中艺术启蒙的重要一环。

  “打开眼界的中国家庭不仅希望孩子吸收全球教育的精华,也更加在意孩子是否可以立足本土、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解释道。同时,他认为,目前,国内出版界已经积累了大量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开始着力打磨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本土原创作品。

  国际合作越来越自信

  今年童书展最后一小时,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中澳合创图画书《龙月》新书发布会。长江少儿社的绘本编辑团队与澳大利亚著名图画书作家葛瑞米·贝斯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部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原创图画故事书,并签订该新作的全球版权意向书,长江少儿社拥有作品的全球范围所有语种的整体版权。

  记者发现,今年的童书展上“中西合璧”的童书明显增多,包括“中文外图”“中图外文”两种形式。比如继《羽毛》之后,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和罗杰米罗二次联手创作充满诗意和无限想象的图画书《柠檬蝶》。还有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快乐的小蜡笔》,是由魔法童书会创办人张弘与英国知名插画师艾伦·德拉蒙德联袂打造的精品原创绘本。

  本届童书展上,版权贸易交流活跃。展会期间,国内外童书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士广泛开展童书版权引进与输出双向交流洽谈,达成了数量可观的贸易意向。

  少年儿童出版社取得了丰硕的版权贸易成果,输出品种24种,输出意向20种,引进意向8种。其中,《布罗镇的邮递员》与韩国惠江出版社、埃及大学出版社、越南金童出版社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伊朗的出版社达成了初步意向。《十万个为什么》在此次童书展上与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出版社达成初步协议,《男生贾里全传》签订了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和印尼语的版权输出合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美慧树精选”“幼儿数学入门”等品种共达成输出意向29种。

  “现在,专业少儿社都已把走出去作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采取各种形式,有版权贸易输出,有和国外作家、插画家合作,创作适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图书,还有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走出去对少儿出版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李学谦如是说。记者了解到,中少总社今年6月以前,版权输出已经超过了300种,保守估计全年将达到四五百种。此外,他们还在探索如何通过版权贸易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

[时间:2017-11-2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