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时30分,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寺街124号19层,山西晚报技术部的王小萍再次检查了山西晚报当天的电子版样,版样传输成功之后,这间办公室的灯将熄灭。
与这里相隔20公里的太原市康寿街山西闻兴印务有限责任公司里,则是灯火通明。电脑前,郭晓明成功接收到王小萍发送的版样,在将文件包解压以后,隔壁桌的张秋梅负责把版样制作成4K16版,一键发送后,山西晚报将以纸张的状态出现。
完成了电子交接,报纸究竟是如何制作生产出来的?11月7日凌晨1时至6时,记者彻夜守候报纸的诞生,为您揭开报纸制作的面纱。
凌晨1时50分,坐在制版车间电脑前的张秋梅,放下手中的鼠标才有时间和记者说话。已是午夜时分,张秋梅不见倦意,20多年的守候已经让她的生物钟习惯了白天休息,晚上工作。
山西晚报诞生于1999年,张秋梅介绍,当时印刷技术已经进入电子制版时代,制版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种类比较多,包括了报社编辑使用的采编软件、制图软件,硬件则包含了印刷厂制版车间的电脑、照排控制机、激光打印机。电子制版系统诞生前,主要依靠铅字制版印刷,工人师傅要在一堵铅字墙前,一个一个把字拣出来。
凌晨2时15分,制版车间的照排控制机开始运转,激光照排机上,电子图文的版样形成了PS版(预涂感光版面),闻兴印务承担的30多种报纸印刷的版面都要在照排机上一一变成PS版。当山西晚报的PS版从照排机里缓缓而出时,印刷厂调度部副部长乔彩峰将PS版递到记者手里说:“感受一下山西晚报的雏形吧,这上面凝结的是所有采编人员的汗水和心血啊。”此时,握在手里的PS版变得沉甸甸的。
PS版出来以后,需要上纸、上版,才能进入印刷部分。印刷机是印刷厂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机器。两层楼房高的传送带像一个滑梯,一层的传送带把又宽又长的卷筒新闻纸通过印刷机的供纸部分,送达二楼的印刷机模块上。一卷纸约有半吨的重量,纸张就像绸缎一样在橡皮布上拓印,以很快的速度印刷运行。
在印刷机的轰鸣声中,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山西晚报整齐排列到传送带上,记者伸手摸了一下,有点儿热,上面的油墨还未干透,但看上去精美又鲜活。这台威武庞大的印刷机已经在很快速地把报纸自动折页、裁切,随后是捆扎。
“知道我们为啥戴手套了吧?”让印刷机重新工作的小伙子叫孟志鹏,和他配合的工作人员叫张琼,俩人是多年的老搭档了。
在13台飞速运转的印刷机前,所有像孟志鹏一样的工作人员都戴着耳塞和手套,这样的装备虽然会缓解噪音对耳朵的伤害,以及油墨在手上的涂抹,但鼻腔里的油墨味儿,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在车间3个小时的采访,已经让记者头晕起来,但印刷机前工作人员们却只顾埋头操作。印刷厂调度部副部长乔彩峰说:“待久了,就都习惯啦!”
“抓拍了好几张照片,拍出来的报纸都是影子,这台机器印刷速度到底有多快?”面对记者的提问,乔彩峰语调骄傲地说:“一分钟3.5万张!”
当印好的报纸由工作人员用手推车推到发行区时,记者看到,这里的报纸一摞一摞像小山,每一台包装机器前,工作人员会把捆好的报纸再次打包裹住,以防在发送途中破损。这个区域格外冷,11月7日凌晨4时30分,冷风吹得人发抖,乔彩峰说:“印刷厂要求必须通风,所以不管走到哪个角落,都能感觉到空气流通才对。”
在发行区,一个个铁质滑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是印刷厂的二楼,通过滑梯,报纸包裹可以一秒钟就到了地面。滑梯上方还有铁丝网罩着,上面的墙上贴着朔州平鲁、宁武、神池等字样,上面还有出发时间。“一会儿邮局的车会停在通道下方,我们把报纸从滑梯上推下去,直接就滑到车厢里了,有工作人员会堆放整齐,然后开车出发送往我省各个市县。”乔彩峰说。
凌晨5时许,印刷厂外的天已经有了些许光亮。没几分钟,一辆印着“中国邮政”字样的厢式车开进了印刷厂院子。无需工作人员招呼,车辆在滑梯通道口停稳,车厢门敞开准备好,“通、通、通”,偌大的印刷厂院子里只有报纸落车的声音。这声音简单有力,节奏明快,它们是文字站起来的声音,也是报纸进入千家万户的声音。
[时间:2017-11-08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