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开始,纸张价格不断上涨,带动废纸收购价也一路飙升……
11月的粤北山区,已经进入秋季,在仁化县长江镇的一个小山村里,造纸师傅们对市面上涨的纸价并不敏感。中秋节后的一个月里,他们都会按照祖辈传下来的22道工艺,进行“玉扣纸”的制作。
“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玉扣纸”曾享誉珠三角甚至远销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在历经繁华后逐渐没落,一度停产20余年。经“抢救复活”后,玉扣纸重新焕发生机,还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道工艺人工完成
眼下正值玉扣纸生产期,记者抵达长江镇凌溪村发现,村口路边的几间土坯砖瓦房便是玉扣纸的生产作坊,几名造纸师傅正在各自忙碌。
房屋一角的石槽里,堆积着已经软化、半分解的竹子,一名师傅不停地用脚踩踏、搅拌;房屋正中的方形大水池边,两位师傅操纵着手中的竹帘,在池中黄色液体表面轻微荡漾后迅速捞起,再将敷上薄膜的竹帘翻面倒盖在旁边一张大长桌上,顺势取下竹帘,黄色薄膜便附着在桌面上,如此循环反复,薄膜叠在一起,形成一块巨大的黄色“果冻”。
“果冻”被压干水分后形成厚厚一叠湿纸,被转移到房屋的另一边“焙纸炉”旁的案板上,再由一位师傅将纸一张张地小心分开。“焙纸炉”由两面呈“人”字形搭在一起的木墙组成,下方空隙处生起火,湿纸贴在上面烘干。重新整齐叠在一起,切边、捆绑,“玉扣纸”便可以上市销售了。
“玉扣纸只能用嫩竹子加工,春天长出来竹笋,端午节前后砍伐,去皮、浸泡,捞出来后清洗干净,再次浸泡,等到中秋节前后才开始生产。”造纸工匠刘师傅告诉记者,他们把嫩竹子称为“笋”,造纸环节从砍笋、去皮、捆绑、下湖腌制到搓笋、抄纸、压榨、焙纸等大大小小22道工序,全部靠人工完成。
土法造纸没落后重获生机
“玉扣纸”曾经兴盛一时,据记载,清末和民国期间,仁化土纸生产业日益扩大,全省有40多号纸商在仁化开业,年购销量高达4万至5万担。除了满足普通百姓家庭日用,还可作为文人墨客书画用纸,玉扣纸用毛笔书写后很难涂改,因此也被作为官府公文用纸或商人记账用纸,长期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至20世纪40年代初,仁化全县共有土法制纸厂176间,年产量约1850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机械造纸发展速度加快,土法造纸因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就逐渐没落了。”仁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子初告诉记者。
21世纪初,仁化县对长江土法造纸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并在凌溪村原有造纸作坊建立玉扣纸传承保护基地,逐步恢复了“长江土纸”的生产。2009年,以玉扣纸为代表的“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更是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现在每年中秋节后一个月的生产期,一共生产10担纸,每担10刀,每刀200张纸,一共两万张纸。”凌溪村党支部书记黄金发告诉记者,每张纸售价2.5元,其中一半由仁化县相关部门订购,另一半由当地自行销售。
黄金发称目前“保护基地”里共有五名师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因造纸属于工作强度较大的体力活,每天5点半起床,工作时间将近13个小时,村里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为此,仁化县专门拨付经费对基地进行修缮,并对传承人进行补贴,同时鼓励年轻人加入玉扣纸生产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中,目前,造纸基地培育了一批有志于生产和推广长江土纸的农户,招收了多名技工和学徒。
[时间:2017-11-03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