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秋雨时至。记者走进“宣纸之乡”泾县,在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占据行业产量80%的宣纸生产企业,造好每一张纸,不愧对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我们责无旁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文军对记者说。
宣纸制作工艺复杂而严格,从选材、制浆到捞纸、晒纸、剪纸,共有108道工序,造出上等好纸要3年时间。皮、草、水、技,四者缺一不可,离开了泾县这块土壤就造不出正宗宣纸。近年来,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本地特有的青檀林、草场基地逐年荒芜,用于生产宣纸的原材料严重不足。
“面对瓶颈,只能迎难而上。 ”胡文军清醒地认识到,打破桎梏、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扩大原材料供给。在他主导下,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亿元,建设了万亩青檀林基地和年产100万斤燎草的原料加工基地,一举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问题。
除了原料限制,人才匮乏也制约着宣纸产业发展。宣纸生产承袭古法,坚守手工操作,工作苦、脏、累,习艺周期长、待遇低,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如何破除技艺传承难题?胡文军在上百次调查研究基础上,四处奔波,联络行业专家、高校和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社会认定+企业自主考核”两种职称评定方式,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胡文军推动建立文房四宝行业技师评聘标准,并在企业内部率先设立高级技师岗位,让高技能人才可按月领取津贴。此外,他还破格提拔一批高学历人才,建立后备技师队伍,并培养出年轻学员170名,从人才梯队上解决宣纸技艺传承问题。
“以匠心铸造精品,擦亮宣纸品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胡文军带领下,目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宣纸与书画纸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年产宣纸达600多吨,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此外,公司还涌现出2位大国工匠,3人成长为中国宣纸大师,世界非遗“宣纸制作技艺”得到创新性继承和发展。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胡文军马不停蹄赴各地走访调研,了解传统非遗保护现状,撰写意见建议。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而应当“活”起来,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非遗传承发展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时间:2017-10-27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