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县城以南10公里,有一个古老的村镇——峪口。至今,这里还有人在数百年遗留下的造纸窑洞作坊里,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制作着祭祀烧纸和窗户纸。
在现代造纸业发达的今天,由于销量有限、生产辛苦、效益平平,古法造纸这个行业逐渐走向没落。如今,峪口只剩下三四户人家还在从事这门传统老行当。
近日,记者走进古法造纸老行家魏关心的家中,此时的魏关心正站在纸浆池的内侧,用娴熟的手法将帘子直插入纸浆池中。“在纸浆水中将帘子端平后再端出水面,让纸浆均匀地分布在帘子上,再把帘子放在走水棍上,沥干水分。小心翼翼如此再循环一次,每次一分钟,把抄出的纸摆放在此前抄出的纸上,层层堆叠起来,最后经过挤压、晾晒,一张张手工制造的纸才算完成。”魏关心边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边向记者讲解。
据魏关心介绍,传统造纸工艺是用麻造纸,造麻、切麻、熟麻、碾麻,把加工好的纸浆用河水漂洗干净后,放进碓臼里捶捣,捣得差不多就进“汗”了。纸浆放进“汗”里后,又要用耙子打沤,经过一夜的沉淀,第二天一早,才可以上竹帘子进行抄纸。
峪口镇造纸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据《佳县志》记载,战争时期,峪口造纸工人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军民生产过识字课本、票证和制币用纸。1955年,佳县政府在峪口成立了佳县造纸厂,是当时佳县最大的企业,其生产的糊窗纸、卫生纸畅销陕北及周边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加之成本上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1995年佳县造纸厂宣布停产。如今,峪口的造纸作坊也从最盛时的2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三四家。
为了降低造纸成本,造麻、切麻、熟麻、碾麻等程序涉及的原料现在已被玻璃纤维代替。成本虽然下降不少,但因为使用量的下降,销路依旧是个大问题,去年魏关心忙活一年,收入也只有3万元左右,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生计。
今年51岁的魏关心,从事造纸行业到现在已30多年。目前,古法造纸的传承和发展形势非常严峻,手工纸用途的减少,再加上毛头纸的利润很薄。现在年轻人挣钱的门路广,没人愿意学造纸术。他有些不舍地说:“随着我们这些手艺人慢慢变老,这个营生渐渐就没人做了。传承了千年的造纸工艺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
[时间:2017-10-23 来源:延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