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走出去
人民文学出版社针对不同作家作品匹配推广模式,作家贾平凹、阿乙的小说在海外书评界引发讨论;知名出版公司布卢姆斯伯里宣布成立中国分机构,全球组稿邀请汉学家翻译推介中国图书……当地时间15日闭幕的第6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几处掠影透露出业界信号:出版业创新“走出去”模式,借船或造船出海,在全球范围组稿发行,融入国际阅读生态的“毛细血管”。
记者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走访发现,不少出版人意识到,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卖了多少版权、收了多少版税,海外读者能不能接受、书能不能发挥出文化影响力,正在成为更多中国出版人思考的命题。能否把重大选题塑造成鲜活的中国故事,把出版物打造成生动精彩、耳熟能详的故事载体,寓中国理念与美学于其中,让外国读者想看爱看? 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越来越多中国出版机构做到了。他们在讲故事的技巧上愈发生动灵活,运用视觉化语言引发情感共鸣,以一本本优质图书为媒,向世界书写呈现着精彩中国。
聚拢汉学家群体,凿穿语言表层传递深意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迫切需要权威渠道来了解当代中国。从重大前沿技术领域的页岩气、高铁、大飞机,到大众文化、艺术硕果的国际化,一批中文图书将中国的声音分享给全球读者。新世界出版社、德国中国图书贸易公司共同推出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 《大国之翼》 摄影图集、《大飞机》 系列期刊等,在书展现场引发瞩目。
推广过程中,汉学家作为文化摆渡者功不可没。国内正凝聚一批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翻译家、作者,他们既能找准海外读者兴趣点,又能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转换,他们的翻译传播消弭了不同语种、文化、审美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作品在全新接受语境中焕发生命力。比如,作家熊育群描述抗日战争的小说 《己卯年雨雪》,由德国知名汉学家郝慕天翻译,她也是莫言 《生死疲劳》、刘慈欣 《三体》 的德语版译者。德国汉学家埃娃·舍斯塔格则完成了 《三国演义》 的首个德文全译本。在书展举办的活动上埃娃谈到,向西方读者介绍解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时,她侧重阐述书中克敌制胜的策略、招贤纳士的做法,很多军事谋略至今还在全世界军事院校教授,以及书中对忠诚、识大局等观念的讨论,这使得《三国演义》 容易引起更多层面读者的共鸣及兴趣。
书展上,“以食为天以天为食”活动中邀请多名作家、翻译家、学者讲解中国美食文化,《茶经》 《舌尖上的新年》 《面包会有的》 以及 《盘中餐》 等绘本集中亮相,博大精深中华饮食文化引来众多拥趸。
推广上与国际接轨,培植中国作者的海外影响力
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图书中心主任龚迎新告诉记者,以前往往是中国人写好书再卖掉版权,然后翻译出版,现在有些国内出版机构直接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稿件,同时推出中英双版,再通过国际营销渠道向全球发行。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出版机构以合资或独资以及参股、控股和并购等方式在国外已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达400多家,借海外平台打入本地主流营销渠道,真正走近海外读者。
书展上,《人民文学》 期刊的英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版本亮相,其英文版名称为pathlight (意为“路灯”),正是选择了与当地专业团队合作,该团队聚集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译者策划主持了“出版交流周”,不定期邀请海外编辑访问中国,直观了解作家与中国出版现状。而贾平凹长篇小说 《极花》 顺利签约英文版权,其背后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09年成立对外合作部,坚持选择知名母语译者和海外名牌出版社。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看来,作家版权输出模式,可因地制宜细分为多种。如以影视带动国际版权的“山楂树模式”,带作家到海外宣传的“作家走出去”模式,与海外出版社合作“互译”模式,“作家经纪”模式则系统全面经营作家的海外版权业务,为不同类型作家找到匹配的外国出版社。目前,人文社在美国、意大利、拉丁美洲的编辑中心已准备就绪,日本的编辑中心也在洽谈中。
[时间:2017-10-17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