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繁体还是简体图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出版人共同的心愿。10月13日,在福建厦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华文出版年会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出版人就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与市场结合进行了广泛讨论。
热与不热,都不能轻视市场
如何通过商业开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出版界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原社长周百义就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与商业开发,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目前的“传统文化热”更注重对经典原本的阅读。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由年销售1万册左右,到2015年销售近15万册、2016年销售超30万册;修订版“二十四史”每次推出新品,都受到读者热捧……《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更将这股阅读经典原本热推向高潮。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认为,在“传统文化热”下,读者对图书的选择更趋理性:挑整理者、挑图书版本、挑出版社,优秀者会脱颖而出,像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经典选注本一再脱销就是例证。
互联网环境下,积极拓展选题
有争议,也有共识,共识之处就是如何应对互联网对传统出版的影响。
据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张晏瑞介绍,目前台湾图书市场面临少子化、阅读率下降、新书销售周期短、出版品供过于求等状况。对此,张晏瑞的应对方法是,引进大陆好书版权。2016—2017年万卷楼引进大陆图书共360种,此外还向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德国等拓展稿源。“引进好书版权,使万卷楼整体出版业务不断增长。近6年来,每年出版的种数都以30%至50%的比率在增长。”张晏瑞说。
用视觉冲击力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侯明对香港艺术家赵广超创新做书方式,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的做法大为赞赏。侯明说,赵广超的《笔纸中国画》《笔记:清明上河图》《国家艺术·十二美人》等作品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他“以图简化了复杂的文化思想”,更在于他“用图深化了大家的知识与理解,让古老的东西感动现代人的心”。
出书容易,销售仍是难题
出书容易,卖书难。书籍出版之后,如何销售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张晏瑞认为,可借用长尾理论,即拼销售量而非印刷量,在他看来,按需印刷可降低库存率,也可降低首印成本。此外,按需印刷还能解决书籍绝版、断版问题。
记者注意到,出版人对“创新”的作用有着高度认同。南方出版传媒出版总监萧宿荣为此列举了多个案例进行点评。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秋季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该品种既选取《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论语》《孟子》等经典读物,又在每册书中加入“民俗文化与艺术”元素,其中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等教学模块,链接了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性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时,受到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熏陶。
唯有创新才能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发扬光大。“两岸出版交流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媒介,能够让两岸同胞更加相互了解、情谊更为深厚。”张晏瑞说。
[时间:2017-10-17 作者: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