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整个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权利人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维权过程中,对出版物进行鉴定则是很关键的一步。笔者从事出版物鉴定工作多年,发现出版物鉴定管理体系由于主客观原因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则等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制。
鉴于此,笔者认为,出版物鉴定管理可借鉴司法鉴定的管理体系,求同存异,除却其纯技术性的设备、环境、实验室管理等要求外,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成果,如鉴定机构的职能确认、鉴定人员的能力培养、鉴定任务的预先评审、鉴定行为的实时记录、鉴定事件的全程追溯、鉴定文书的格式规范等,以进一步规范出版物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鉴定人员的操作,提高出版物鉴定工作的公信力。
完善出版物鉴定的机构管理
当前,从事出版物鉴定业务的机构包括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以及国家编制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授权的其他组织。虽然承担出版物鉴定业务的实体组织性质有所差异,但其从事鉴定业务的流程、规则等需要进行必要的统一。
出版物鉴定机构可参考司法鉴定机构的相应管理规范,研究建立内部流程管理制度,如委托受理、任务评审、样本流转、审读鉴定、工作回避、文书制作、材料归档以及档案管理等,实现对出版物鉴定的全流程规范监管,确保每个操作人员的每个操作行为都有规可依,每个鉴定事项都有据可查,首先确保同一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的可重复性,同时力争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的一致性。
完善出版物鉴定的人员管理
出版物鉴定人员作为鉴定机构的核心,承担着出版物鉴定任务的依法依规实施,其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与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出版物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出版物鉴定机构可参考司法鉴定人员管理规范,对鉴定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制度,如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与上岗考核,在岗期间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以及业务考评等。培训考核既应包括鉴定人员对程序规范、操作规则等的了解和掌握,更应包括对出版物鉴定基本理论知识、出版物鉴定发展与形势的分析和应对,同时还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以及政治、宗教、历史、民族等专业知识的了解和鉴别等。
完善出版物鉴定的文书管理
出版物鉴定文书是出版物鉴定机构对鉴定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后出具的,记录出版物鉴定机构专业判断意见的文书。出版物鉴定文书作为出版物鉴定机构开展工作,并展现出版物鉴定结论的重要文书,为后续的行政监管和司法审判提供重要的证明性和证据性材料。
出版物鉴定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文本,有助于体现出版物鉴定文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包括出版物鉴定委托协议、出版物鉴定委托须知、出版物鉴定书等在内的系列标准文本。出版物鉴定书作为出版物鉴定机构对外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书,其规范性应至少包括形式上的规范和内容上的规范。
如出版物鉴定书一般应包括标题(写明出版物鉴定机构全称和鉴定文书的名称)、编号(写明出版物鉴定机构缩略名、文书性质缩略语、年份及序号)、基本情况(写明委托单位、委托事项、样本信息等内容)、鉴定情况(写明对鉴定样本及相关鉴定材料的核查与分析情况)、鉴定意见(应客观、准确、规范,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落款(注明出版物鉴定机构名称,同时加盖鉴定专用章),以及日期(注明鉴定文书的制作日期)等内容。
在外观形式上,一般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制作;在每页注明共几页,同时注明本页是第几页;落款应与正文同页,不得使用“此页无正文”字样;不得有涂改;应加盖出版物鉴定机构鉴定专用章;出版物鉴定文书为多页时,应确保每页均加盖骑缝章等。
以上仅是笔者从出版物鉴定工作的基本要求上,对出版物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和鉴定文书提出的规范建议。同时,就出版物鉴定机构自身来讲,为确保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考虑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聘请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备丰富的出版管理经验、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特长等的专家,重点对重大疑难事项进行分析把关,确保出版物鉴定工作水平。
另外,笔者建议还应考虑从行业管理层面,出台相应的出版物鉴定管理办法、出版物鉴定标准规范等。相信通过行业管理部门、出版物鉴定机构以及鉴定人员等多方合力、多策并举,出版物鉴定工作管理体系一定会日益完善和规范。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时间:2017-09-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