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包装之演变:环保、精巧、脑洞大开

古代传统包装

  9年过去了,“限塑令”几乎名存实亡。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国内塑料包装行业“限塑令”落空的背后,是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有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细数中国古代包装

  其实我国古代有很多传统的包装材料,从远古时代就陪伴着我们的祖先和祖先们享用的传统美食一路走来。照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样子有些人是下定决心要将这些传统遗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包装因为取之自然,其美观、健康、环保优势的确是现代包装所无法比拟的,而其中的文化积淀也是我们所不应该抛弃的。

  早期包装多采用树叶、竹子、荷叶、芭蕉叶、葫芦、椰子、贝壳、动物皮、牛角等自然材料。后来,包装逐渐采用织物、陶瓷、金属、漆木器、玉石、纸等人工材料。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了最原始的包装了,例如,用竹筒、葫芦、椰子壳、彩陶等包装酒、醋、油等液态的商品,用竹子或草编织的篓、筐或用竹叶、荷叶等植物直接包装固体物品。中国传统包装的材料、装饰、技艺等工艺开始不断地发展。因生产力、科技、工艺、文化及时尚的不同,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包装风格。

  植物素材包装

  清代箬竹叶普洱茶团五子包。外在的质朴之美和内在的保护之妙,相得益彰,这种充满乡土情趣的包装方法沿用至今

  最早的包装形式应该是树叶枝条、兽皮等,后来出现藤编竹编的篮筐包装形式。包装,顾名思义是包裹和盛装的功能用品。那时候人们还用贝壳装水,用芭蕉叶、荷叶、芦叶等植物素材包装食物。后来,竹子开始在食品包装上大展拳脚。各种由竹子编制而成的竹篓、竹筐、竹筒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竹子的香气和食物的香味交汇融合,让人垂涎欲滴。端午节的粽子、云南普洱茶的箬竹叶包装就是经典的民间包装方式。

  编织工艺的起源很早,在半坡和庙第沟的陶器上都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席纹。竹子在我国是最传统的制作生活用品的材料,用途非常广泛,在食品包装上,竹子也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处。比如江苏有传统礼品油炸面筋,其包装用宽竹篾编成大网鱼形扁篓,网眼以下使面筋露出为宜,这样既透风又可以使礼品直接显露,篓内衬一大红方笺,装饰很是醒目。用竹筒来盛装五谷杂粮、茶叶等也是相当实用的,竹的香气也会和内容物的味道所融合,给食品添加别样的风味。植物包装的原材料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柳枝、椰壳、芦苇叶、竹叶、葫芦、荷叶、秸秆、芭蕉叶等都可以作为包装用的材料。

  甚至茅草往鱼鳃上一穿也能成为最轻便环保的方式。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即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 在诗中,杜甫为自己,更为弱势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的生活还算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伙食相当不错.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没有,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揪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挑好鱼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陶瓷类包装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是人工包装材料的第一大发明,与天然材料相比,它不仅在耐用、防腐、防虫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远距离运输、造型的多样性方面亦有长处。有趣的是,在中国,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食品罐头”——湖北包山出土的公元前316年的12个密封食物陶罐。在包装工艺上,陶罐采用了纱布、草饼、竹叶、稀泥等细致的多层密封包装技术。个别陶罐还加套一个带提手的编花竹篓,以便提携与运输,在最外面又蒙上一两层绢,然后用篾或丝带捆紧,并在束带上盖上封泥,封泥下插有标签牌写着内装食品名称。这种包装方法允许内装食品进行新陈代谢,可以保证长期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陶瓷和金属制品的包装属于硬质地的,它们的避光性能好,抗腐蚀、易封存,因此古人早就用它们作为商品的包装了。传统陶瓷制品主要用作食品饮料如油、酒、酱菜等的包装。比如,盛行于两宋的梅瓶就是一种古代著名的陶瓷包装。梅瓶小口、丰肩、器形优雅修长,多用来盛酒,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优美的器形之一。它不仅造型优雅,设计也十分合理。梅瓶小口,且一般带盖便于密封,丰肩和修长的瓶体使容器有足够的容积。作为包装,它性能优良、价格低廉,且消费完瓶中的酒之后,瓶子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仍具有长久的重复使用价值。

  草绳包装的景德镇瓷碗。这样的包装既柔韧又紧凑,避免了搬运时的碰撞和存放中的破损

  瓷器既是容器,也是包装。由于瓷器易碎.其运输包装十分讲究,北宋《萍洲可谈》中提出瓷器包装“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的包装原则。到了明代,瓷器包装更为先进和完善,明人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曾记载:在包装时“每一器内纳沙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牢硌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这说明瓷器包装不仅采用套装、垫衬、稻草绳子捆扎的方式,还采用了极巧妙的绿色生物包装方法,用豆类、草种、麦芽掺上泥土填在瓷器空隙中,不断浇水,让种子发芽生长,越生长就包裹得越结实牢固。是瓷器长途运输的最佳包装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包装材料,很好地保护瓷器,解决了瓷器长途运输难的问题。

  织锦丝麻类包装

  清代织锦《威弧获鹿图》卷轴画套,长3 6厘米,直径6 . 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套是中国卷轴的典型包装形式,此画套为杏黄色的金线织锦,压黑色包边,画套上的白玉别子仿汉玉蝉形。

  商周时期,专门从事商业的商贾开始出现。这个时期,青铜器工艺发达,除了酒肉等食物包装多采用青铜容器,此外还有织物作为包装让物品更精致。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

  故宫珍藏的商代玉戈,由于年代久远,作为包装物的丝麻织物已紧紧地黏附在玉戈表面。

  木盒漆器类包装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非常注意商品的包装,于是商品包装日趋华丽,甚至有了喧宾夺主的倾向。例如《韩非子》中曾记载了“买椟还珠”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想在郑国出售一颗珍贵的珍珠,他就用珍贵的香木为珍珠做了个匣子,并用香料熏香,配以珠玉、红宝石、翡翠等装饰,结果一个郑国人买下匣子却退还了珍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买椟还珠”的故事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都说明包装的精美,当然也说明了包装器具与所包装物的价值品位是相符的,珠宝包装自然精美绝伦。百宝箱就可能是镶嵌螺钿的珍品包装物。漆盒精致、防虫、耐用,也是果品、糕点类的主要包装形式。漆盒包装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套装形式,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九子漆奁等。

  纸类包装

  在东汉蔡伦(?—121)改进造纸之前,秦汉时期已有绘有地图的古纸,西汉时期已使用粗质竹麻纸来包装青铜镜了。改进后的纸很快被应用于包装上,用以包裹各种日用物品、食品、医药等。此后历代,纸成为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包装材料。1964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用一小方白麻纸包裹的中医丸药“葳蕤丸”,包装纸上还写有“每空腹服十五丸,食后眠”的字样。宋代印刷术发明后,包装印刷技术也随之得到开发应用。造纸术与印刷术的结合,加之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使传统包装在造型和装潢方面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由于在汉代出现的纸至唐宋时期已普及应用,食物、茶叶及中草药的包装材料自然也少不了纸包装,其中茶叶的包装纸就被称为“茶衫子”。宋代火药发明后,纸就成为火药的最佳包装材料,至今的鞭炮仍可佐证。而糖果蜜饯“皆用梅红匣盛贮”,与后来的点心匣子无两样,并贴有商号的红纸仿单。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包装印刷技术的发展。造纸术与印刷术的结合,再加上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使包装在造型和装潢方面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例如我国民间常见的“八角包”,是将那种微黄粗糙的纸用于包装各种上产、药材、糕点,既便于识别商品又有吉祥的寓意。最后,我们穿越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以后,彩色印刷术传入中国,各种彩色商标、包装箱盒的印制给商品增添了色彩,提高了商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现在人们已经领悟到生态农产品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些以古法生产的食品能够尽量用传统的材料包装,那一定会更吸引期待回归自然的消费者们。民间传统的包装凝聚着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被现代的各种塑料包装垃圾包围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呢?

  本文综合《包装工程》、新浪网等编纂

  原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66-118508-0.html

[时间:2017-09-27  来源:国搜头条]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