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各家媒体的探索实践也推向纵深。作为农银报业的《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文化》一报一刊,既是传统媒体又是行业媒体,如何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乘势而为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之路?
直面挑战 认清行业报刊优势
在媒体融合不可逆转的道路上,作为传统媒体首先要以开放的思维拥抱互联网,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加快改革步伐,顺应大势,深刻反思,准确判断,笃定方向。
认清新形势下行业报刊的优势。农银报业的《中国城乡金融报》和《金融文化》期刊是传统媒体中的行业报刊,其存在时效性较差、报道面单一、信息量不足等“先天”局限性。但在碎片化、多样化的多媒体环境中,其特有贴近性、专业性、权威性等“先天”优势。行业报刊有相对稳定的受众,有行业独特的内容,不需面面俱到,只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在行业新闻、专业报道上独具公信力和穿透力,其优势凸显,在全媒体时代其价值更待提升。
认识新媒体的新特点。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形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APP以及网络电台、网络视频台以至户外LED等多媒体形态的现代传媒体系,其特点是传播快速、随时随地、呈现多样、直观互动,它有互联网新闻的独特形式和操作,刷新和颠覆了传统媒体已有的新闻报道模式,使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有更广阔空间。
从互联网的多媒体到移动互联的全媒体,这是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也是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因此,传统行业报刊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跟上时代步伐,拥抱互联网,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变弱势为强势,就能实现新突破,打开新局面。
深耕内容 做新做活新媒体
新闻业的本质就是内容产业,新媒体可以改变渠道、扩展平台、创新形式,但内容为王定律不变。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贴近性,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农银报业在“一报一刊+新媒体”的发展中,重新明晰不同媒体的各自特点,明确不同媒体的各自职责,建立不同的媒体平台,实现“独特内容+多样传播”。坚持抓牢内容之本,以全媒体思维,致力新媒体做新做活、行业报纸做专做细、专业期刊做深做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实现互为补充、彼此借力、此长彼长,促进报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
做新做活新媒体。农银报业在整合理顺原有纸媒出版、报纸电子版、微博等媒体形态关系的基础上,开发报刊微信公众号,建立移动客户端,登上移动互联的快车。先后推出《中国城乡金融报》微信公众号、“农银早参”新闻APP,同时推出《金融文化》期刊微信公众号。“农银早参”即新闻播报,以“快”为主,突出时效。在新媒体的运用上,重要的是以互联网思维展开策划,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短小直观、快速新活、便利互动等优势。新颖的制作给受众以惊喜,文章屡创点击量10万+。新媒体介入使传统行业报刊展现了生机与活力。
做专做深纸媒报刊。行业报刊的看家本领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贴近性上,其在行业内独享的舆论中心地位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行业纸媒只要不放弃不怠慢,在内容和质量上深耕精作,扬己所长,实行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坚持精准化、分众化,增强可读性、实用性、服务性,在报道形式、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不断增加读者对报刊的黏性,成为不可替代,就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城乡金融报》在研判多媒体发展趋势、受众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统一调整全面改版。一是加大对党和国家宏观经济金融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二是扩展对产业行业政策报道的范围,将记者直接跑口的部委范围再增加18个;三是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纵深关注和报道,与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直通采访关系,将更为广泛的国有大型银行、城商银行、民营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均纳入报道范围;四是扩充本报专家、研究员队伍,加大聘请部委专家、金融业内人士、院校及研究部门专家的力度,更及时、权威、专业发声,解读政策、解析事件,提升影响力,强化舆论引导作用;五是精准组织内容力求分层分众,增加热门专刊专版:“农村金融”“金融科技”“产业经济”“投资理财”等,设立特色“文化”“家园”“创作”专版和“客户月刊”等,还设立开放性的“关注”“焦点”“论坛”等专版,及时聚焦跟踪最新最热事件和话题。经密集改版整合后的《中国城乡金融报》,更加突出高角度、宽领域、深业内、精特色。
《金融文化》期刊,是我国金融界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化类期刊,在遵循“文化引领金融”的办刊宗旨、珍视“唯一”的同时,结合期刊编辑出版的特点,在做深做精内容上下功夫。通过设置“视点”“洞见”“风范”“钩沉”“艺术”等板块,集中生动而多面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文化标识,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突出讲好金融发展历史、展现金融人物风采、鉴赏金融艺术等,通过捕捉金融界的文化点滴,挖掘金融文化内涵,传播金融正能量。
在传统纸媒内容生产上独树一帜有特色、做深做精有质量,就能收获读者和发行量。目前《中国城乡金融报》发行量15.3万份,《金融文化》发行量8.5万份,保持稳定并有小幅增长。
力推融合 搭建顶层设计大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行业报刊来说,建立新媒体中心,推出报刊微信公众号和新闻APP,实现了内容数字化、报网联动,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加”。要实现相“融”,则必须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实施一体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再造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全面改革内容生产方式和传媒组织结构。
在理念和思路上,要强化媒体融合新思维。传统行业报刊要主动适应当前媒体环境的改变,积极融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媒体定位、社会公众需求及业内读者需要,主动适应并全面掌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和方式,增强产品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融合理念,彻底打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张皮”现象,推进从相“加”到相“融”。
在平台搭建上,要建设顶层设计的大平台。基于“中央厨房”往往是流水线、标准化生产,作为行业媒体,在研究搭建统一大平台的同时,应结合自身情况,遵循行业媒体新闻信息采编的特点、传播规律和行业内的特殊要求,着力建设既实用又有特色、既确保常规内容生产又能满足个性化采编需求的采编综合大平台。
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协调配套的新机制。传统行业报刊要打破原有的媒体组织架构,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组织管理上,就要以媒体融合的新思维、新要求,实施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改革创新,要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改造旧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美化、质量把关、内容产品分发等组织管理方式,制定全新的采编规范、操作指南、评价标准、效果监测、考核指标、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新规,实现清晰流程、明确责任、控制风险、有效激励,才能保障媒体融合大平台顺畅运作,发挥效用。
在人才培养上,要打造新型融媒体采编队伍。要真正实现传统媒体采编队伍的重构,就应以采编队伍的互联网化为目标,调整和配置人员。第一要加强原有采编人员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媒体融合的基本趋势、新闻价值实现手段和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理念和要求,提高采编人员综合素质和新闻业务水平;第二要加大新媒体人员吸收和培养力度,加强纸媒采编人员和新媒体人员的融合,互补在新技术和文字编撰上的短板,逐渐形成能采编、会美化、懂新技术的全能型人才队伍;第三要增配新媒体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目前在新媒体上的“小打小闹”,须从长计议前瞻规划全媒体策采编发管人才队伍模型;第四要引导和培养全媒体通讯员,本行业的通讯员素质高低与行业报刊质量密切相关,须同步提高通讯员队伍的互联网化水平。此外,传统行业媒体要勇于破旧立新,努力营建利于最大程度发挥全体人员潜能的环境氛围,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融媒体人才队伍,确保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
(作者系农银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时间:2017-09-26 作者:耿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