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国经济

  西方之所以会周期性地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情况并屡屡出错,在我看来,原因在于尽管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但并没有遵循主流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进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走的是一条基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1978年底开启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超常增长。三十四年间,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克服了较大的经济波动,实现了平稳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8%,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速度在中外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同;在全球经济震荡不稳、西方国家自顾不暇并竭力消除本国经济危机的同时,中国坚定而稳健的发展态势与其他各国形成了鲜明对照。

  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际的一些经济和政治评论家每隔几年就会作出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而且并不顾及这几十年来预测一再出现错误的事实。我们自己的有些经济学家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附和这种预测。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国外对中国经济持质疑态度的经济学家又一次开始唱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旺盛增长的夏季似乎已经过去,严酷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而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一次情况与过去有所不同,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最近连续发表文章说:“现在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遇到了大麻烦。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及推动中国经济三十年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达到极限。你可以说中国模式即将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目前唯一的问题是这次碰撞会有多严重。”

  西方之所以会周期性地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情况并屡屡出错,在我看来,原因在于尽管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但并没有遵循主流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进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走的是一条基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因此,当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时,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当然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错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的反差说明,现有的理论并没有真正揭示在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道理。因此,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伴随出现的诸多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是中国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机遇,也仅有如此才能看清和把握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挑战和机会。

  需要指出的另一个方面是,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一次次地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重视和研究他们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就经济预测而言,它总是要基于某种模型或假定的,而模型或假定必然是抽象、简化的结果,这使得经济学预测“灵验”非常难;而当模型或假定发生变化时,那就更谈不上“灵验”了。但是,就“研究者预测能改变被研究者行为”而言,某些预测不“灵验”反而更可能体现预测的真正意义。因为预测可以是一种危机预警,提醒人们注意自觉反思并改变当前的行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丹尼斯·米都斯等的《增长的极限》分别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作出过某些预言,无论这些预言是否被认为已经实现,是对还是错,都对人类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也是如此。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论文《谁来养活中国?》,认为,一方面中国工业化、人口和收入的增长以及由此决定的食物链上移,将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向上拉动;另一方面,农田和淡水的“农转非”及环境污染,单产极限的硬约束,将使中国未来粮食大面积减产。这一增一减的强烈反差,会使中国在21世纪前期出现世界难以承受的巨大粮食缺口,从而造成使世界挨饿的粮食短缺。布朗的预测真的会发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它脱离了中国的现实。专家们后来的研究从多方面证明,中国并不会造成世界的粮食危机,它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但是,布朗的预测对中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促使我们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农业的耕地和水资源,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本次“世纪中国论坛”的举办,恰逢中国政府全力推进新一轮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不断蔓延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推动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关键时刻,因此,采取正确的态度,聚焦“中国经济的未来图景”,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创新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论坛的演讲嘉宾,史正富先生、张维为先生、韦森先生、华民先生四位学者近些年来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出发,在中国问题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史正富先生的《超常增长:1949—2049的中国经济》,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韦森先生的《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华民先生的《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国际贸易环境研究》,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及其今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走向都有各自独特的解读,也都曾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也许他们之间会有不同的预测和判断,所基于的理论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他们之间还可能会有辩论,但这种学者间对重大问题的碰撞和互动,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把握。这正是我们举办“世纪中国论坛”的目的之一。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其他国家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那样提出要在未来三十多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那么多的目标,直至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更需要我们科学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

[时间:2017-09-25  来源:百道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