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人才断层,90后什么时候才能挑大梁?

出版人才

  在出版业推行产业化、推进转型升级这一大变动的新出版格局中,人才成了首要的问题。可以说,人才旺,出版业才兴;人才短缺,出版业必衰无疑!眼下真是到了出版业人才断层阶段,何以见得呢?

  人才现状不容乐观

  众多的出版机构在经历了新的一轮人才更替,许多卓有建树的老编辑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很多出版机构的编辑从业人员,年龄在五十岁之上的都不太多了,于是,出版社出现了人才断层,即在岗的中老年编辑微乎其微,大多数是80后、90后编辑。而80后编辑,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编辑生涯历练,而90后编辑又占编辑人员的一大部分。他们都是刚入职一年或者两年的年轻人,对出版业茫然不知所措,如何迅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迅速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出版业很多人热议的话题和现状!

  笔者在同业内人士交谈时深切地感到,许多出版社都存在人又多又少的尴尬局面。说人多,是指出版社富余人、闲杂人多;说人少,是出版社特别能干的人相对少。在全国相当多的出版社,人才上的“二八定律”也已经不起作用,因为特别能创大效益的人才远远到不了常规的“二”,很多是“一九定律”。

  大约十多年前,出版业一直背着十大暴利行业的“恶名”,居然曾连续两年被有的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暴利行业,并排名在第四位。其实,这里的所谓“暴利”,一是书刊发行的高折扣所产生的较大利润;二是教材教辅仍是相当多的出版社、新华书店、印刷厂、民营图书公司的支柱产品和盈利主打。而在编辑这个行当里,并没有多少人因为编了本畅销书、编了多少教材而暴富的,顶多也就是个小康水平。就整个业内人士的普遍收入来讲,眼下编辑的年收入在当地基本上处于中等上下。昔日众人挤破头争抢出版业的一个编辑位置的场面,早已成了昨天的回忆。

  既然收入方面比上不足,比下略有余,那么出版业还不是青年精英人士的首选或重要的选择。加上各出版社大都处于人员的新老交替,老编辑大都退休或即将退休,而新进员工几年内很难成大气候,独当一面。因为出版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积累很重要,一般都需要若干年方能挑起大梁。

  许多出版社这些年都加大了从业外引进人才的力度。但引来引去却发现,所引进的业外人士几年内仍干不出什么名堂,更别说让他去创效益了。而不少年轻人怀着对出版社的神秘感踏入出版社,疲疲塌塌干了几年,最后又多弃出版社而去。因为在他们看来,出版社相对于报社、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电脑公司等还是贫穷了些。如此一来,大多数出版社还是人才奇缺,特别是复合型的高端人才更是不易寻觅!

  笔者从业三十多年来,多次在所在的单位协助主持人才选聘工作,如今回想起来,有的人才,前脚刚被选进来,没有多久,后脚就溜之大吉!弃出版社而去!特别是有的所谓的高材生,在自己的职业履历里,都不提及自己曾经在出版社任职过!出版社在有的人眼中成了入职的“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

  出版社何以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令人嗟叹!

  加大力度培训90后编辑

  就编辑培训而言,这些年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确,对出版业从业人员每年的强身健骨起了重大作用。然而,如果仅仅靠此就觉得一切万事大吉了,似乎有点过于乐观!如果90后编辑,任其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误打误撞,自行摸索,显然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既然我们对那些对出版业不屑一顾的所谓人才留不住,何不下大力气对现有的90后编辑进行新一轮较大规模的培训呢?留住现有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平台留人!

  现有的很多出版社对编辑的培养工作,似乎还未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对待,而只是满足于一年几次的在职继续教育的培训。其实这只是常规培训,但不是全部。

  笔者以为,各个出版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现状,着手制定本单位90后编辑培养规划。可以成立单位层面的培训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人力资源部。调动本单位一切资源,为90后编辑的成才保驾护航!

  笔者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参加出版工作几个月,就被所在的市出版局委派到全市一个大的临时机构政治部工作一年,随即回到单位后,即被领导安排了一个重大出版项目,负责全国优秀小说年选工作,把这么重大的项目交给笔者,没有任何的顾虑和附加条件,也不干涉笔者的日常工作,完全放手让笔者一个人在出版园地里纵横驰骋。

  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条件下,笔者知难而进,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个小说年选本做了4年,成为当年全国少儿出版界一大出版事件,引起业内外高度关注,笔者也在这个项目中有所斩获。这件事情说明,对待90后编辑,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应当按照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那么我们也应当是“在出版中学习出版”!谁也不是天生的行家,只有委以重任,让90后编辑肩上担子重起来,他们才能学会负重前进!

  除了在项目中锻炼外,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脱产培训。笔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受单位委派,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脱产一年进修知识产权的知识,到现在还受益匪浅!各个出版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财力情况,拿出专门的人才培训经费,每年安排业务骨干去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定向培训。

  导师制也势在必行。很多单位曾经尝试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建议,各个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资深编辑情况,或多或少,每个资深编辑安排带几个90后编辑,并由导师写出培训计划和提纲。让资深编辑像高校的博导带研究生一样,带领90后编辑成才。

  营造各出版机构的学术氛围也不容忽视。比如必要的本单位编校大赛、年度学术成就考评,对本单位编辑的科研成果予以高度奖励,鼓励90后编辑在出版领域里大胆创新。在岁末的单位总结和考评中,对优秀的90后编辑大胆奖励,并在醒目处张贴优秀90后编辑的先进事迹;对他们的业务创新进行高规格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形成一个人人争相创新和挑战出版制高点的人才氛围。

  对90后编辑的培养和扶植,不是权宜之计,应当是出版业新老交替、事业更新的一个必然选择。

  人才强,出版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笔者期待着更多优秀的90后出版人脱颖而出!

[时间:2017-09-20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