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世界科普游学团,造纸术雕版印刷大体验

造纸术雕版印刷体验

  纸,是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东西,孩子们上学的课本是纸做的,看的书是纸做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纸,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时光倒流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人们用作记录的工具是竹片和木片,很有钱的则会用缣帛。竹片与木片虽然比缣帛便宜,但是过于厚重,有一句成语说“汗牛充栋”,那时候牛拖的书就是竹简。

  这种情况发展到西汉的时候,有了些许的改变,民间已经开始造纸。据说,“纸”一开始是做丝绵之后的残絮累积而成的纤维薄片。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纸”数量不多,成本也极高,但毕竟是纸的雏形,古书上称它为赫蹏[hè tí]或方絮。

  这一切发展到东汉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终于迎来了关键的转变,而这一年也因此成为了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年。主管皇宫制造业的尚方令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了鼎鼎大名的“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因为有了纸,文字的传播变得更加简便与快捷,但是相对于文明的发展而言,还是太慢,太慢。比如一部《论语》,要传播出去,只能通过费时费力的抄写来完成,而在抄写的过程中,因为抄写者的不同,会出现疏漏。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将解决这个问题。在蔡侯纸出现的五百多年之后,唐王朝建立。

  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朝代,也是一个出现了无数诗人的朝代,就在这个朝代里,雕版印刷术诞生了。而扬州,就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

  在一定厚度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造纸术与雕版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白纸黑字间的记载,勾勒出中华文明五彩斑斓的图画,这样的技艺我们又怎能不去了解?

  于是,在9月2日,五彩世界科普游学活动,就来到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在那里十万张雕版,传承的是文化,也是思想;在那里,一件件文物,给孩子们的是一个个历史的过往。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与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原来纸是这么做出来的”,“原来雕版印刷出来的图画这么好看”,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与2000年前的发明家们面对面。

  科普游学活动,让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也将有助于孩子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五彩的世界,五彩的未来。也许,在参与科普游学的孩子们之中,就会有将来的发明家呢。

[时间:2017-09-06  来源:影像扬州]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