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民间拓工裴建平熟练地将清水浸湿的宣纸轻铺在刻有图案和文字的金石之上,然后用棕刷反复扫压宣纸,使纸紧贴金石的凹纹,然后在宣纸表面拓上一层薄墨。几分钟后,宣纸风干,金石上复杂精美的图案便被清晰地还原了出来。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最古老印刷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
“镂于金石,传之永久”。古代的中国人有把重要事情刻录在金石之上的习惯。世人为了传承学习,便将这些金石之上的图案或文字拓印下来,制成拓片广为传播。而拓工也就成了当时群体庞大的职业人群,这便有了“自古书家多拓工”之说。有研究显示,中国的传拓技艺起源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技艺精湛的拓工不仅能将风化模糊的平面碑文拓印的清晰如初,还可以拓印高度数十米的摩崖,甚至连立体的器物也不在话下,而且最大的优点在于拓印的真实性远超其他复印打印技术。这也是尽管随着金石记事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拓工越来越少,但在中国民间,仍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传承者为之坚守和着迷的缘由所在。
裴建平便是最受关注的传承者之一。他通过数十年的摸索,革新了千余年来的传统技艺,并自费建立起了全国首个传拓技艺传习所,致力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引起了包括文物考古专家、业余爱好者甚至青少年学生的追捧。
裴建平的传习所开在老家——中国古都洛阳市偃师市府南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即便位置有些偏僻,并且只通过在微信朋友圈的口口相传来招生,但前来学习的人还是络绎不绝。2015年7月开所至今,他已开办了14期培训班,招生200多人。由于场地有限,这几乎已是传习所所能承受的最高招生额。
慕名前来的学生不惜长途跋涉,自理食宿,就是冲着裴建平独创的“清水拓”技艺。“裴老师发明的技艺,让我很吃惊。”北京慈善寺文保所的文保员庞献坡是传习所最新一期培训班的学员,也是一名拓印文物的老拓工。他网上看到招生消息后,专门请假赶来自费学习。
他说,按照传统的技艺,为了让纸贴合金石,要在金石表面刷上一种“白芨水”的天然胶水,并用毡布包裹的木锤将纸锤入金石的凹纹,因为胶水的缘故,碑文的拓片很难做到字口清晰,而锤纸更是容易损伤珍贵的石碑,“清水拓'就没有这种弊端”。
在裴建平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接近70岁,最小的15岁,还有很多是高校的教师。保定学院历史系的宋玉坤是公费来学习的。2016年保定学院开设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宋玉坤担任传拓课程的讲师。在传习所学习后,宋玉坤决定今年的课程将全部改授“清水拓”。
裴建平的培训班材料费加上学费每人1000元。由于只能勉强维持开销,裴建平从不免除学员的学费。唯一的例外是,一名从新疆博州而来、研究壁画的女研究员大年初二带着孩子,走了200多里山路买了火车票,又辗转3000多公里前来学习,深受感动的裴建平破例为她免除了学费,还临时加开了一期培训班。
裴建平对技艺极为苛刻,留了一双小拇指指甲长于常人的手。拓印用的宣纸很薄,浸湿后如同蝉翼,从金石上揭下宣纸时,裴建平奇长的小拇指指甲便派上了用场,轻轻一勾便将拓片完好无损地揭了起来。为了让纸坊的老板造出专供拓印的宣纸,他还说服老板带着员工来学习拓印。
“尽管现代技术发达,但传拓在文物保护方面仍不可或缺,而且拓片本身具有艺术价值。”2011年,裴建平被专门邀请到东京大学讲学,大受欢迎。开阔了眼界的裴建平此后便决定将精力用于推广传统传拓技艺。
2016年,裴建平又和友人商量,萌生了让中国拓印技艺“走出去”,为外国拓印珍贵文物的想法。尽管最终没有成行,但“让中国传拓技艺造福世界文保工作”始终是他的心愿。
[时间:2017-09-06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