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中国经济处于“新周期”转换期

“新周期”经济

  中国经济“新周期”之争的后续效应仍在持续。25日,在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对中国财富网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周期”的转换期,重要特征就是对经济存量的结构性调整。

  吴晓求表示,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让经济结构具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经济发展要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推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的升级。

  在他看来,目前的存量结构转型不能说已经成功,但已看到了良好的趋势。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高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比如第三方支付),提高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当然,也应当正确理解金融科技的特征,避免成为投机者牟取暴利的工具。

  中国经济处于“新周期”转换期

  中国财富网:近期关于中国经济“新周期”的讨论持续升温,A股周期性涨势特征也较为明显。您如何判断当前经济所处的阶段?

  吴晓求: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周期”的重要转换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存量的结构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存量资源和存量生产力的结构性调整,这对中国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主要方向有三方面。第一,要让经济结构具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在转型过程中,要通过市场化改革让创新创业具有更好的体制基础,这是本次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制度前提。当前创新创业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来说,和过去的模式不一样,它不完全依赖于土地、资金,更多是一种创新的想法。产业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作为转型结构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双创”对改变整个经济结构、让经济富有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经济发展要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去的这种过度依赖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其产业附加值也并不很高。实现经济结构性调整,需要大幅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一个人口小国可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裕起来,这是有可能的,但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长期依靠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是不太现实的。

  第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深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经济处于一个大的周期转型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是要克服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国现在人均GDP超过8000多美元,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入高收入国家,这比任何其他中小型国家都要困难。我认为,要实现这种跨越,唯一的出路就是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为此必须推进制度改革。

  中国有很大的概率去跨越这个陷阱,然后过渡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中。这主要基于中国人的创造性,以及孜孜不倦地对未来的追求。现在年轻一代创业很有热情,涌现出很多新的产业业态。虽然摩拜和OFO发展有点过快,但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方向。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过度没有关系,尽管有点急于求成,但总比懒惰要好得多。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拉美国家的人们不同。拉美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那里的人们都不太干活,创业创新的热情不是很高,安于享受大自然的恩惠,不太去琢磨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企业,而中国人却总在不断地追求新的东西。

  要发挥年轻人的创业才能,就必须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要求大力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把握的资源要尽可能少,对创业要最大限度地支持。我认为,如果要设立一家创新企业,仅需要一个电子注册就够了,剩下就让这个企业进行创业,去创造社会财富。如果发现其有违规违法行为,可以去规范。哪怕只是在网上注册一个企业,等盈利了后再按照规定收税,在初期阶段就让它发展起来,做不下去也可以容易地退出。但现实中有些情况并非如此,这是让人忧虑的地方。要给创业创新留下极大的空间,不能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目前的存量结构转型不能说已经成功,但已看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些年,新技术、新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比如金融领域的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高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当然,金融科技的应用有的做得不错,有的仍然是需要规范完善。

  金融科技对现存主流金融带来了新压力、新活力、新希望

  中国财富网:目前金融科技发展迅猛,深刻影响着金融业态。您认为其对传统金融业是否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吴晓求:金融科技对现行主流金融形成了很大的改革压力,也是现行主流金融取得进步的外部推动力。如果没有外在压力,一个盈利很高、很舒适的传统金融行业,是难以有改革动力的。如果没有竞争压力,90%以上的企业和个人可能都不会改革。我认为在金融业态中,最成功的创新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第三方支付。这对金融功能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消费模式的变化,均起到重要作用。电商、网上购物、网上消费已然成为一种基本趋势,这与金融新业态的出现关系密切。

  很多人没看到这种创新改革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总是设置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它。那些认为第三方支付为洗钱、偷税漏税提供便利的看法,是没有充分理由支撑的,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在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前就有这些违法行为,因此不要把这个污名放在第三方支付上。

  如果要对比中国与欧美金融科技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是中国具有优势的领域,所以需要认识到其巨大的作用。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值很高,在全球前10中可以占据4个席位,但我认为,这要归因于人口和经济规模比较大,以及银行主导性的地位。不能拿总量来看金融业的竞争力,而是要看核心竞争力。所以,金融监管要对新业态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

  互联网金融不是牟取暴利的地方

  中国财富网:目前金融强监管的取向,应该与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比如P2P)乱象有关。那么,应该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吴晓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确有人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来进行诈骗和非法集资,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他们败坏了互联网金融的声誉。这些人并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他们以为凭借互联网金融可以获得巨额暴利,而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普惠金融,它面对的都是小群体、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在这些群体有适当信息披露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包括提供互联网金融理财服务。第三方支付的人群,也多是年轻人或者收入不太高的人群,亿万富翁们用得比较少,金融的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这些过去主流金融所忽视掉的长尾客户,他们有权力享有适当的金融服务。

  因此,不要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下一个牟取暴利的地方。互联网金融解决的是传统金融中长尾客户的需求,这些客户在传统金融的视野和理念下难以得到适当的服务。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信息深层次的挖掘和整合,可以为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显而易见,这样的单个服务是不具规模的,但无限多的小的需求合起来,就形成规模了。很多人误读了互联网金融,把它作为获取暴利的机器,败坏了互联网的名誉。

  互联网金融中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最成功的就是第三方支付。金融有三大基础功能:支付、融资和投资。具体来说,融资功能,例如资本市场中的债市和股市,传统银行的融资贷款,不过,随着金融脱媒趋势,债市和股市的发展,实际上构成了对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挑战,这就是市场脱媒的力量。投资功能,也就是财富管理功能,这是现代金融核心的功能。金融必须满足机构和个人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否则,如果没有流动性、透明度、收益率较好的金融资产,资金就可能流向房地产,这就要求发展资本市场。

  支付清算功能,就要为整个经济活动和贸易活动提供支持,这个功能越快捷、越安全越好。金融发挥支付清算功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依次从现金、票据等纸质媒介,发展为卡支付等。支付媒介的变化,对经济贸易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使安全性越来越高。传统的支付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二三十年前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情景,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要看到互联网金融成功的一面,尤其是支付功能的改革和脱媒。就像资本市场最成功的功能是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但主要的是资本市场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资产。所以,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天生特征。要深刻地理解第三方支付这种新的金融业态的革命性的价值。

[时间:2017-08-30  作者:郭儒逸  来源:中国财富网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