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多达二点三万亿元,出版种数再创纪录,高达五十万种。从规模讲,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家都承认,我们离出版强国还存在差距。差在哪里?出版强国,该强在哪里?
近日看到对一个省级出版集团的廵视反馈报道,除暴露党纪党风方面的问题以外,还指出在经营上存在“过分强调企业属性,出版主业萎靡不振,一味扩大贸易规模,人为拉高经营业绩,多元产业杂草丛生,野蛮生长”等等问题。人们还记得,这家出版集团,前几年正因为多元经营有方,经济快速发展而备受赞誉。哪知一经巡视,才发现它“严重偏离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再放眼一看,像重产业、轻主业、扩大规模、热衷上市、追求业绩等种种现象,在当今出版业,绝不是个别现象。尽管各家的程度不同,表现也各异,但现在有些出版人对一个相同问题的认识似乎还欠全面。那就是:出版强国,究竟该强在哪里?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地把“大”与“强”联在一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常把盈利的多寡视为强弱的指标,以至规模大了,赚钱多了,就自认为“强”了,这显然是种片面认识。壮大规模和开源增收,固然是做强的一种表现,但若仅此,绝不等于真的就强了。2016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多达二点三万亿元,出版种数再创纪录,高达五十万种。从规模讲,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家都承认,我们离出版强国还存在差距。差在哪里?出版强国,该强在哪里?以笔者孔见,除稳定经济收入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
第一、突出出版主业,创建繁荣的原创生态。数据显示,2016年新闻出版业总收入中,印刷复制就占去百分之五十四,发行占百分之十四点五,图书出版仅占百分之三点五三,在图书中,教材教辅类又几乎占去一半。若再除去一年上千亿元的库存滞销书,真正有效出版图书的比例就更小了。究其原因,还是出在学术、科技的内容,原创动力不足,创新成果不多,扶持激励力度还不够。除少数政宣类图书外,市场上少见大销量的书。最受人们关注的文学类书,也只有极少数几本少儿书叫座,能享誉全国的文学作品,多年难见踪影。没有原创的繁荣,出版哪能成强国。
第二、不断增强读者的接受度,大力提升文化话语权。我国尽管年出书五十万种,对外版权的文化逆差也从1999年的十五比一,变为现在的一点五比一。但由于出版的书多不对路,被外国读者接受和喜爱的程度不高,以至虽然费力“走出去”了,但并未“走进去”,我国的文化话语权依然较弱。据前几年文化部的一项调查数据,在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格局中,美国占百分之四十三,欧盟占百分之三十四,日本占百分之十,韩国占百分之五,我国只占百分之四。此外,多年来,我们国内几乎还没有被国际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可见不能仅满足文化逆差数字上的缩小。书不对路,没“走进去”,缺乏权威学术期刊,出版怎么能强!
第三、提升国民阅读率,完善社会阅读生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下,我国国民的阅读风气,有了很大改善。读书节、书香工程、农家书屋、阅读竞赛等等活动,对营造良好的阅读生态,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初见成效,从总体看,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依然明显偏低。2015年网上有资料显示,国民年均读书量,以色列六十四本,俄罗斯五十五本,日本四十本,韩国七本,我国零点七本。再从图书馆数量来看,小如以色列,全国图书馆多达两万多所,平均每五百人有一所,而我国,平均四十六万人才有一所。爱读书的人多了,出版强国才有基础。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清除抄袭剽窃等侵权土壤。这几年,尽管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抄袭剽窃等侵权劣行方面,从立法到执法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基于多种原因的制约,在市场上各种侵权现象仍屡见不鲜。取证难、维权成本高、赢了官司仍赔钱等现状,使得一些“文抄公”和出版商不惜铤而走险,变相抄袭没商量。这种状况如不坚决纠正,必然与出版强国的要求格格不入。 最后,还必须建立购销双方信息畅达的流通渠道,健全和规范出版物的市场管理,实现好书有人知,卖得便捷,买得方便,纸质电子双繁荣。
上述这些,既是出版人的愿景,也是力争实现出版强国强之所在,应该成为更多出版人的共识。
[时间:2017-08-17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