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业态、舆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报纸文字检查工作亟须转型和升级,校对必须向审校转变,即校正报纸内容的差错从细节之处入手,着眼解决文字和版面上的技术性问题,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延伸,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把握,阻止重大差错的出现。
细节入手杜绝重大差错
事实上,在我国近年出现的各种重大虚假新闻、重大舆论导向错误的新闻案例中,错误绝大多数出现在文章内的某句话、某个词语等细微之处。类似的问题,必须靠责任编辑和文字检查人员通过细致的编辑、审校,才能发现和修订。
例如,此前某省级党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智者的声音》的评论文章。该文章中有一句话:“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就因为文中的这句话,导致股市产生剧烈波动,群众议论纷纷。后经调查发现,这句话系记者在某论坛采访时,对演讲者的演讲内容理解和文字表述有误,值班编辑审稿不严,导致出现的重大差错。
而就这条新闻中“肇事”的句子——“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来说,如果校对仅仅从修改字词、标点差错的层面上考虑,会认为这句话也没有文字差错。只有当文字检查人员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定位为“审校”后,才会在一篇很长的文章中,精准地发现这句话是一句很关键、内容很敏感的话。校对也就会进一步追问:西安市如果被确定为第五个直辖市,为什么其他媒体没有报道?内容如此重大的消息,其新闻来源是否确切?即便西安市真的被确定为直辖市了,由省外的报纸首先在一篇评论中发布该消息,是否合适?通过追问并向文章作者、权威部门进行核实,这一虚假新闻完全是可以避免见报的。
坚决做到五个“必查”
校对要转型为审校,其工作方向应该是既从报纸的整体层面进行把关,又要在微观层面仔细查找报纸内容的错漏之处,从而保障报纸内容的正确无误。而在转型过程中,审校人员应把握相应的工作重点,即在紧绷舆论引导之弦、掌握各种文字及校对规范标准的基础之上,需要在5个方面做到“必查”,用职业敏感来改正各种差错,杜绝重大差错的出现。
其一是对重大、敏感内容,做到必查其来源及准确性;其二是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易错字词和成语等,做到必查词典;其三是对自身的知识盲点,做到必查网络、书籍资料,搞清准确含义和规范用法;其四是对文章中出现的单位名称、地名等,要查证核实其规范称呼;其五是对文章中涉及的数据,要进行验算,存在疑问的要查证。
例如,一篇报道环卫工人的新闻稿件中称:“他从事环卫工作30年,扫帚就用坏了1万多把。”30年一共是10900多天,平均一天用坏一把扫帚,这显然不太合理。
[时间:2017-08-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