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聚焦:实体经济必须承受转型之痛

实体经济

  最近实体经济领域有些动向值得关注。美国《福布斯》公布的10亿美元以下最佳企业年度榜单列出了亚太地区200家收入低于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在这些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可靠引擎的200家上市公司中,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去年有130家企业上榜,今年虽然数量出现下降,但仍具主导优势,占上榜企业总数的一半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记者周雪松述评文章表示,另外值得关注是,外企纷纷在中国建尖端工厂。韩国LG显示器宣布将在广州市建设新型显示器有机EL面板的合资工厂。LG为此计划投资约1800亿日元,这将是LG在中国的首个有机EL大规模工厂。韩国的另外一家电子厂商三星电子也在中国建尖端工厂。三星电子计划向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导体存储器工厂投资约1万亿日元(约人民币607亿元)。为智能手机等使用的存储图片和文件的“NAND型”大容量闪存设置第二条生产线。计划到2019年将产能提高到目前的2倍。此外,来自日本的丰田汽车已开始讨论最早于2019年在中国量产纯电动汽车,松下则在辽宁大连新设了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工厂。

  文章称,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实力看似在不断增强,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而一些实力超强的外资企业则看到,在中国因人工费上涨,可实现工厂自动化的尖端技术的需求十分旺盛。在工业用机器人领域,日本的安川电机将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工厂内新设厂房。预定2018年9月投产。届时安川在华月产能为1500台,增至目前的2倍以上。川崎重工业和不二越也在推进增产计划。瑞士ABB最早将于2017年内在内陆地区的重庆市开设大规模的销售服务网点“应用中心”。诸如此类的外资企业纷纷释放出抢滩中国高端市场的信号。

  中国政府这两年不遗余力“降成本”以激发企业活力,效果究竟如何?对此,中国财政科学院发布的调研报告给出了正面评价,2016年降成本政策效果显现,但税费负担沉重仍是企业痛点,降低税费依然是企业最大诉求。但中国难以长期持续地进行减税降费,未来在政策手段和减免空间上都会不断收窄。尤其中国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除税收之外的用工、环保、研发等各种成本都在加速上涨,如何在降成本与防风险间寻找平衡点,让降成本实质性地落在降低无效成本并进行制度改革上,更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文章指出,一方面是降成本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是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很显然,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环境的约束开始加重,各类要素成本已经提高,水涨船高,成本不断增长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步入高成本时代的中国如何继续打好“降成本”的牌也面临现实的考验。

  面对成本不断升高的挑战,中国实体经济必须承受这种转型之痛,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整体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降低无效成本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也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尤其是要在尖端技术领域有所突破,通过持续创新降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时间:2017-08-14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