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仅剩20多人专业从事纸织画

纸织画

永春纸织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目前永春仅剩20多人专业从事这项千年绝技,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织纸成画,民艺瑰宝待逢春

8月4日,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为期一周的“记住乡愁——永春纸织画艺术作品展”在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纸织画艺术,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纸织画是永春独有的民间艺术,由中国画发展而来,有1400余年历史,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合称“中国四大家织”。

“纸织画虽有千年传承,却因家传为主,掌握技艺的人很少,至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一家。1957年,作为当时仅存的纸织画艺人,黄永源打破家传模式,公开授徒。如今,永春纸织画艺人都为黄永源直接或间接的传人。”永春县文体局副局长姚海兰说。

永春纸织画,2011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目前,永春仅剩20多人专业从事这项千年手上绝技,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手上绝技传千年

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和省手工艺协会主办的“记住乡愁——永春纸织画艺术作品展”,共展出7位永春纸织画工艺师的50余幅作品,既有《木兰从军》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介绍南音、永春芦柑等闽南风物的新作。

“永春纸织画是宫廷艺术与民间手艺融合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在艺术效果上类似于如今的十字绣。它除保持中国画特具的品格之外,还多了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其画面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色彩淡雅,极富立体感,远观整幅作品就像覆盖了一层薄纱,如同仙境般若隐若现,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永春县政协常委、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周梁泉说。

据《永春县志》记载,隋灭陈,陈后主携宫廷皇亲、军队和百工乘木船逃到永春避难,是最早进入永春定居的成批人群。当地人有在竹编用具上写字做记号的习惯,落户于此的宫廷画师或许受到启发,发现了墨汁与竹编结合后产生的亦真亦幻的效果,进而发扬到宣纸上,于隋末唐初出现了纸织画的雏形。

永春纸织画一度为朝廷贡品。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宫廷里时有挂屏。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如何才能制作出一幅精美的纸织画?

“先在宣纸上绘好图画,再将此画裁成一条条纤细的纸条,最佳条宽为2毫米-3毫米,此作为经线。取洁白的宣纸,裁成同样的条宽,作为纬线。然后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经纬交穿,轻轻编织。最后根据画面需要,补上颜色和点神,再进行裱褙,便是一幅玲珑美观、别具一格的纸织画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永春纸织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文虎说。

说话间,只见周文虎的儿媳林月桂一手拿梭、一手按着作为经线的纸条,犹如织布般熟练地操作起来。

百米巨幅惊世人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永春纸织画以家庭作坊为主,目前全县从事这项技艺的有5个家族。其中,周文虎家族是从业人数比较多的,三个儿子、儿媳及孙辈都从事纸织画工艺,一家人的作品先后送到40多个国家展出,并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被誉为“纸织画工艺之家”。

已届八旬的周文虎,是当年师承黄永源的33名学员之一,也是33人中唯一还坚守纸织画艺术的。他谨遵师训:不能让纸织画失传,要继承发扬光大民间艺术。

前些年,纸织画在国内买的人并不多,出口又较难。即便如此,周文虎一家人省吃俭用,刻苦钻研,抢救民间艺术瑰宝。1988年4月,永春纸织画研究会成立,周文虎任副会长。紧接着,他创作的纸织画《花儿香》《八仙过海》《四季风景》等先后在省内摘得大奖。

为了使纸织画后继有人,1993年,周文虎创办了永春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历经多年研究、实践,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他在规格、布局和画面上进行突破,创作出2000余幅独具一格的纸织画。

周文虎介绍说,在规格上,从原来只能制作6尺宣作品发展到100米长的巨幅作品。其中,《中国古典百米长城图》荣获“吉尼斯世界之最”,《百米百虎图》长卷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百米五百罗汉》长卷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而献礼。在布局上,采用拼方形式,能织题材广泛、色彩丰富的多种图案,称为“周氏拼方”。在图面上,巧织双面图样,可用于大厅陈列和作屏风装饰。

当天展出的纸织画长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就是周氏家族的创新之举,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绘织在百米纸织画上,让现场观众震撼不已。这幅作品长138米,由5万多条白条编织而成,是周文虎带领家族里10位工艺师历时三年的呕心之作。

2015年上映的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中,擎天画卷作为一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漂洋过海回到发源地永春。影片中的道具画卷,就是采用永春纸织画精心制造,完整地展示了永春白鹤拳的108式拳法,总长度达60米,由周氏家族12名制作人员历时8个月完成。

“纸织画设色淡雅,风格清新大方,把《永春白鹤拳108式拳谱》表现得恰如其分,展现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剧组负责人表示。

摆脱困境需发力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永春纸织画的从业者不足30人。为摆脱传承发展的困境,当地政府和纸织画传承人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纸织画活下来、活得好,传下去、走出去。

2014年,永春县首个以纸织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创意园揭牌。创意园由纸织画展示厅、大师工作室等组成。

“近年来,永春县努力引导纸织画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及编织、绘画等方面大胆创新,特别是注重与旅游产业、创意文化相结合,让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焕发光彩。”周梁泉告诉记者,县文化馆设置非遗展厅向游客展示包括纸织画在内的非遗项目,同时政府提供场地给非遗传承人,作为纸织画制作、展示和销售的窗口。

2016年6月,由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林志恩主笔编写的永春县首本非遗乡土校本教材——《永春纸织画进校园》出版,并于当年9月在永春县五里街中心小学启用。

“早在7年前,五里街中心小学就特聘民间纸织画艺人进校传授织纸技艺。”周梁泉说,学校还腾出一间教室作为纸织画传承场所,添置30台教学用的简易织纸机,坚持每周开展纸织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为了纸织画艺术永续发展,周文虎、方碧双、林志恩等纸织画传承人除了在家做培训之外,还不时走进校园传授纸织画技艺。

纸织画保护当随时代而动,贴近现代生活。为此,林志恩根据市场需求,把纸织画技艺融于扇子等各类日常生活用品中,并在形状上进行一些创新。

“希望有生之年能建一个农村纸织画博物馆,让来永春旅游的游客了解这项千年技艺。”周文虎说。

“我们正在计划引进专家对纸织画技艺进行研讨,以提升纸织画艺人的专业素质,提高纸织画的艺术美感,使这项国家级非遗更好地走出去。”周梁泉说。

让非遗活在当下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永春纸织画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素雅的风格为世人所称道,艺人凝聚在画中的一剪一织赋予作品独特的温情,而随着时间流逝显得愈加珍贵,这也是手工艺品迷人的所在。

保护纸织画,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如何让古老的纸织画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这需要政府及非遗传承人的携手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发展的眼光全链条审视,以改革的思维整体统筹。

事实证明,唯有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走与旅游和文创等深度融合的路子,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和当代实践能力,让纸织画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这项千年绝艺、非遗文化才能融入现代生活,老树开新花。

[时间:2017-08-11  来源:东南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