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图书出版协会会长:新时期香港出版有何特色?

香港出版

  记者:香港回归这20年是内地出版人和香港出版人不断尝试交流与合作的20年,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内地和香港在出版方面的合作情况。

  李伟荣:过去,内地和香港的出版业主要是以各自独立发展为主,少有接触。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在出版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内地和香港的出版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1相互授权

  通过授权,香港本地出版的繁体版图书作品被引进到内地。同时,当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简体版作品在香港授权出版繁体版;

  2基于题材和内容的合作

  对于一些优秀的题材和内容,内地和香港双方会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出版;

  3成立出版公司或是出版工作室

  这种形式主要以香港与内地合作为主,一方面是香港与内地合作,在内地共同成立出版机构,另一方面是香港在内地设立出版分公司或工作室。目前来看,内地出版社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还比较少。

  记者:香港独特的“港岛文化”是香港的标签,您认为香港出版中的“港岛文化”是什么? 体现在哪方面?

  李伟荣:香港的“港岛文化”体现在其兼容性和灵活性。在香港,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融合发展。香港出版业的兼容并蓄和灵活性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和题材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很多财经类、科技类以及国际事务类选题,因为香港在全球金融、贸易发展方面的优势,出版机构对这类题材更具敏感度,能够紧跟产业的最新动向。

  另一方面,香港由于市场规模小,对国外大型出版企业的吸引力不够,所以获得国外优秀图书的引进版权也并不容易。这一情况催生了香港本地原创图书的蓬勃发展。尽管市场本身规模较小,图书的销量并不是非常大,但正所谓“小而精”,讲述香港风土人情的本地作品十分受香港读者喜爱。纵观香港各图书畅销榜单,本地作品均位于榜单前列。此外,今年获得第十届香港书奖的作品也大多偏香港本地色彩,如香港教育大学教授陈国球的《香港的抒情史》、已逝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的《小兰斋杂记》等。

  记者:近年来,业界有声音认为香港书展和它所代表的香港出版业都面临着整体衰弱,市场缩小,对此您怎么看?

  李伟荣: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首先,香港出版市场较之内地市场本身规模就小,且欧美引进图书占很大比例, 书店也主要出售欧美引进图书,但近年来, 随着本地图书蓬勃发展,欧美引进图书数量有所下降,所以有人认为市场缩小;

  其次,随着当下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读者大多数选择网上购书,实体书店销量下降存在一定必然性。而电子书、有声书的发展也给纸质书零售带来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整体图书出版市场缩小了,只能说是发生了转变。最后,香港出版市场被看衰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香港出版商开始回归“小而精”的出版理念,一些质量不高的图书被市场淘汰,使市场看似缩小。

  记者:当下,香港和内地更深度的融合发展是大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您认为香港出版业和内地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前景如何? 挑战是什么?

  李伟荣: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是香港出版业和内地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香港出版机构与内地出版机构在合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运营模式、职责分配、管理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但我相信,随着未来内地和香港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双方会更好地适应各自不同的观念和习惯。同时,在“一带一路”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背景下,香港“超级联络人”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香港出版业可以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视窗。

[时间:2017-08-02  来源:国际出版周刊]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