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公开和分享的过程,将出版过程公开,不仅能促进出版行业整体的进步,对自己出版社也大有裨益。
曾经有位出版人,在某一细分市场板块,做出了一定成绩。当我们邀请他写些文章,分享经验的时候,他拒绝说:“这块细分领域这么小,我的成功秘诀说出来,别人都跟进,我就没饭吃了。”我觉得这话没道理,且小家子气。
其实,与同行分享不用担心“抢了生意”,市场的“蛋糕”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而非越分越小。何以见得?
出版是分享的过程
图书出版本身就是分享的过程。图书出版就是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信息和文化,达到文化繁荣的目的。除了个别内部出版物,出版人都希望自己的图书能更好地销售,更好地传播。因此出版人大多数都是乐于分享。
第一,“出版”这个词,英文“publishing”,意思是“公开”。您做一部书,谁都看得见,只要研究一下,这做书的过程就八九不离十了。要是不畅销,谁也不会学;要是畅销了,人手一册,哪里还有秘密可言?过去发行数量是秘密,但是现在图书电商的数据可以看得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销量如何。过去信息不发达,您可以不透露作者的联系方式,保证这位作者就给您一家供稿;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知名作家大多有自己的微信公号、微博,甚至经纪人,想联系到知名作家分分钟的事。信息藏得住吗?
第二,相声界有句行话“捋活儿”,意思是偷师。出版圈要想偷师太容易了,根本不用教,买本畅销书,照着版式、封面、书名就山寨去了。所以一部书畅销之后,往往山寨版横行,扰乱了市场,而这些匆匆上马的山寨版,质量堪忧。但实际上优质的畅销书需要时间积累和精密构思,如果您将您做书的辛苦讲出来,比如策划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大家学的是过程,而不是盯着那个结果。这样会大大减少低端的山寨版产生。
第三,现在是“分享经济”的时代,分享会带来读者。优质的畅销书产生,很多都是分享经济的结果,很多出版人甚至在网上公开征集书名、封面的意见,从而征集粉丝,提高大家的期望值。策划的过程,同时也是营销的过程。
第四,分享会带来图书的升值。图书分享的过程,也是营销的过程。读者通过编辑和作家的分享,了解了图书的编辑过程,加深了对读者和编辑的认识,成了“粉丝”,理所当然会购买相关图书。而且还会参与图书相关活动,在后续,这些“粉丝”将成为出版机构开展“付费经济”的用户。
出版怕分享,顾虑在哪里?
这些出版人不乐意分享,主要担心以下几点:首先,作家“吃里扒外”。编辑觉得,好不容易培养一位新人,成名之后,别的出版机构很快用高稿酬挖走了。这编辑和作家的关系,钱是一方面,人情是另一方面。您作为出版人,经常在各类活动中,与这位作家“秀恩爱”,让大家都知道这位作家认定了您这家出版社,这样关系不就更稳定了?要是藏着掖着,作家自己也觉得宣传不够,那更容易跳槽了。
第二,市场蛋糕小,分了就没了。这么想,格局就小了。市场是做出来的,不是分出来的。比如近年来火起来的收藏类图书市场、体育健身类图书市场、互联网营销图书市场等等,那是因为民众产生了大量新需求,才兴起的细分市场。文化产业的特色是,越炒越热。很多畅销书汇集在特定领域,就会引发电视节目的关注,名人、明星甚至领导人的关注,网络上会形成热点话题,那么这块市场就会立刻呈现井喷的态势,相关商品的价格也会猛增。这样做,受益的不仅仅是出版业。
第三,国有出版企业垄断的延续。某些国有机关下属的出版机构,认为某块领域是自己的“禁脔”,谁也别想碰。而且只要自己这家出版机构可以垄断相关领域的出版,那么就衣食无忧。何必要透露给外人呢?可是现在“此亦一时也彼一时也”,国有出版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垄断性减弱,行业外的春风吹进来。图书的装帧设计、二维码和配套数字音像产品的开发,市场理念不断更新迭代。只有加强与行业内交流,才能不落伍。“关着门”做出版,必然导致出版观念陈腐,图书质量也没有进步。
第四,有些关键数据不便外泄。这一条可以理解。各单位各公司都有不便外泄的数据,也有出版合同内容保密。在与同行竞争某一领域市场的激烈时刻,有些秘密必须要保守。但是一旦图书畅销之后,很多艰辛奋斗的历程就可以公开了,谁也不能阻挡你分享成功的喜悦。而且出版这一行业,分享意味着更多的生意,更多的人脉。
总之,乐于分享,善于分享,会让成功的出版人更为成功,有更多朋友,形成良性循环,互通有无,从而成为业界翘楚。闭门造车的出版人,势必路子越走越窄。
[时间:2017-07-31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