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又回来了,长三角地区暑期遭遇“印厂荒”

纸质书“印厂荒”

  为了能够在2017上海书展开幕前印刷《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并将其拿到书展首发,出版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下称“交大社”)询问了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印刷厂,印厂大都回复称已经满负荷运作。

  时间紧急,加之书又是精装本,印刷周期本就更长,找不到印厂,这让出版社有些着急。最终,交大社出版科辗转在山东找到一家印厂,此事才算解决。

  其实,交大社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在上海的出版社当中,类似的问题甚至是常态。

  每年6月至8月是各类教材、教辅的集中印制期,印刷厂流水线上的夏天本就是全年最火热的旺季。加之每年8月,一大批新书将在上海书展首发,暑期也是这批新书集中印制的时间段。两股高潮相撞,长三角地区印刷厂的承印能力便捉襟见肘起来。

  但在《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一书的责任编辑、交大社市场图书事业部副主任赵斌玮看来,今年的情况又有些特殊。印刷服务供给的减少,也是造成今夏图书印刷格外吃紧的原因。“根据最新环保政策,印厂必须持有绿色印刷证,很多小的印厂都关了。”他对记者表示。另一方面,在他看来,最近几年,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走强也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纸质书销量的攀升

  逾30%的年均销售码洋涨幅,这对赵斌玮来说已是习以为常。2016年,交大社全年销售码洋再次上涨30%。其中,教辅类图书贡献巨大。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增长近50%。

  与交大社有类似发展速度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2011年起,这家以出版社会科学类专业书为主的出版社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销售码洋每年基本保持25%~30%增长率。今年上半年,图书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20%。“预计全年增长不低于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张鹏告诉记者。

  人们已经看到,一度被唱衰的出版业在多年前“纸质书是否将被电子阅读取代”的争论中健康地活下来,并用连年攀升的数据切实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有业内人士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预测中国未来的纸质书出版:电子阅读短暂的热潮后,就会迎来纸质书更长远的增长。

  当然,并非所有出版社都有这样高的增长率。记者采访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下称“古籍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几家老牌出版社,得到的反馈均是:2017年上半年的纸书销量大体平稳,略有上升。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今年年初发布的《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元,较2015年的624亿元增长12.30%,成为上一年度全球图书零售规模增幅最快的国家。同时,新书平均定价也已连续3年增长,增幅均在10%左右。新书品种在2012年至2016年呈现稳定状态。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看来,国家高层领导对图书出版行业的重视是整个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在总理的坚持下,自2014年起,“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对实体书店的扶持,也让纸质书更多地出现在城市空间,人们与书“会面”多了,自然带动了销量。“从销售渠道上看,政府对实体书店的扶植力度也在加大。而实体书店做好了,也会带动图书销售。”

“传统文化部类突然卖好了”

  《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是古籍社今年推出的图书。此书收录了230幅清代画家孙温所画的工笔重彩画,描绘了《红楼梦》的全部剧情,涵盖曹雪芹写到的人物花鸟、亭台楼阁、车马舟舆、博古杂项等,画面繁复、精细,令人爱不释手。3月,古籍社与公众号“一条”联合发起了众筹,据古籍社副社长王纯透露,这套售价498元的书籍已卖出5000套。

  “就古籍社的情况看,销量总体与去年上半年持平,但传统文化部类今年突然卖好了。”王纯告诉记者。不光是勾起“红迷”和书画爱好者强烈兴趣的这套《梦影红楼》,在古籍社,如《唐诗三百首新注》、《王阳明全集》、《李白集校注》等书籍均在今年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他重点提到了《唐诗三百首新注》,这是一本重新包装的“老书”,但依托诗词大会这类节目的人气,销量攀升明显。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交大社。该社的教辅类图书中有一本名为《走进小古文》的书。去年一整年,《走进小古文》的销量为4万册,但仅在今年上半年,销量便迅速冲上5万册。“家长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这本书内容也比较经典。”赵斌玮如此分析《走进小古文》的成功。

  即将到来的上海书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将推出四五种有关古诗词的书籍,看重的也是眼下的传统文化热。王为松的感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书籍之所以热销,同样也与政府层面的倡导有关。他提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随着一批如《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这样节目的走红,让传统文化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一个热门主题。

  传统文化类图书不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主要经营项目,但张鹏也明显感到,这类图书“在诗词大会节目火了之后,又带起一波新的小高潮”。他也担忧,行业内的跟风出版可能会带来同质化问题,如果图书内容的参差不齐,会给读者的选购带来难度。

  更深度的阅读口味

  常年观察图书发行和销售,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朱旗从年复一年的图书畅销榜单上看出了整个社会在阅读品味上的变化。

  “阅读量在上升,阅读品质也在提高,从畅销榜单上就能看出来。”朱旗记得,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明星类的、股票类的书都能卖得很好。青春类读物更是常年盘踞在图书畅销榜上。”那时候的上海书展,只要有明星出现,书肯定会很畅销。但是这几年,读者的阅读选择变得更为理性,开始转向深度阅读。在《追风筝的人》、《大秦帝国》的热销中,朱旗看到了优秀文学作品广泛的号召力。

  以当当网公布的年度图书销售榜为例,人们也能大致看到5年中大众阅读口味的转向。2012年,榜单前十大畅销书中,励志灵修类图书占据3席,包括《遇见未知的自己》、《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016年,在前10部最受欢迎图书中已经看不到此类书籍的踪影。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余华《活着》以及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现实主义小说榜上有名。同时,去年一部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在中国引起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读者对广阔、严肃话题的关切。

  “历史类、传统国学类图书越来越多地走向人们的书桌,这是好事儿,说明读者的阅读深度在加强。”朱旗说。

  不过,身处以学术书、专业书为主营范围的社科文献出版社,张鹏的看法并不如朱旗乐观。过去几年,学术出版的种类在增多,但单本专业书籍印量却在下调。张鹏觉得,真正有深阅读习惯、踏踏实实看书的人可能增长量并不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部分佐证了他的看法。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6年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

  “阅读口味正越来越细分”、“受电视及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他所勾勒的读者轮廓。

  该社的甲骨文书系就是一个满足细分领域读者的很好例证。2013年成立的甲骨文工作室最初由3个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历史爱好者组成。在张鹏看来,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大都是基于对个人个性与阅读需要的满足。“当年创立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历史类的图书就能卖得好,而是出于个性和兴趣。社里恰好有这样的平台,他们就开始尝试。”张鹏说。4年时间里,这个工作室已经出版了100多种书,几乎本本畅销,在业内的口碑迅速树立。“在我看来,这恰好也是一个他们发挥个性的过程。”

[时间:2017-07-26  来源:第一财经]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