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千年非遗“维吾尔族桑皮纸”

桑皮纸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作为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之一,桑皮造纸据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早300多年,在我国新疆境内以及中西亚地区的许多古代文化考古发现中,都出土了大量的桑皮纸典籍。目前保存在和田地区博物馆内的桑皮纸文物,大多为唐代以及宋元时期的物品。

  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皮纸呈淡黄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可见明显的纤维结构。桑皮纸纸张按质量分为四等,一、二等厚而洁白为高档书画用纸,三、四等薄而软。 因为桑皮纸纯正的纤维构造及其特殊的香气,可防蛀虫叮咬,故此桑皮书画纸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桑皮纸在传统书画创作以及古画修复方面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尤其重要。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原无丝绸,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十分青昧中原的丝绸,但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

  于阗国王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在公主临行前,闻国的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1908年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有了造纸业。公元十一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成为和田的主体民族,承袭了古代的造纸技艺。

  桑皮纸呈淡褐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千百年来,和田人就是在桑树环抱的村庄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有空的时候,他们就去田间地头砍采桑树枝,或到附近的村镇收购桑树枝来造纸,每5公斤桑树枝可以剥出1公斤桑树皮,1公斤桑树皮可做成桑皮纸20张。

  传统和田的制作工艺,把当年生的桑条剥去表层皮儿,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熟皮时加用的胡杨碱,熟好的桑皮捞出备用,捞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匠人跪在石板前,在自己的双腿上盖一块布,然后举起一种柄短头长的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砸成泥饼后放进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内。熟好的桑皮捞出备用,捞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匠人跪在石板前,在自己的双腿上盖一块布,然后举起一种柄短头长的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砸成泥饼后放进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内。

  再用一个大木瓢伸进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纸浆,将一种用来拦住纸浆的沙网状、大小约40-50厘米的木制模具放在一个小水坑里。待纸浆铺均匀后,再把模具平端着拿出小水坑,放到阳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近十几年来,艺术家们用桑皮纸创作国画和摄影作品的创新之举,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提升,深受藏家的青睐和观众的喜爱。桑皮纸的新用途,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古老造纸术的传承与发展,销售市场也焕发了青春,现今已是“洛阳纸贵”,桑皮纸的身价陡增,过去几角钱、一两块钱一张的纸,现在已经上涨到了十几元、三十几元一张了。而和田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尔村也成了桑皮纸制作村,既将古老的桑皮纸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桑皮纸,曾经是西域文化一种特殊而有力的符号,也是丝绸之路上传递中国元素的一个显著的信号。可以说,丝绸之路有多长,桑皮纸的传播就有多长;丝绸之路影响有多大,桑皮纸的影响就有多大。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文化科教中心”,而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新疆桑皮纸,必将在丝绸之路复兴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重焕光辉。

  让我们相约在金秋十月一起去拜访中国唯一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托乎地巴海·吐尔迪,去见识这一传承千年的手工绝技。

[时间:2017-07-24  来源:年轮民艺]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