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人士畅谈:出版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产品经理”思维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热闹非凡,却难掩其背后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近日,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8届香港书展正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趁着世界出版界聚首之际,大会联同香港出版总会以“商机伤机——最新图书出版生态探析”为题,举办了一场国际出版论坛,邀请投资界以及出版界的资深人士,探讨出版业如何在萎靡中寻找出路。
 
  为推动出版业界发展,本届香港书展现场设有“版权洽谈区”,方便业界把握机会商讨作品版权交易。而书展网站亦设有“版权交易专区”,有兴趣洽购版权的出版社可以透过网上平台,物色作品,而作家亦可以物色出版商,洽谈作品出版。
 
  ●创造产品独特性,凝聚忠实读者群
 
  论坛上,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家驹博士首先表示,目前香港出版行业不只是处于“寒冬”,而是步入“冰河时期”。他列举数据指出,近两三年本港书店的整体图书和中文图书销售一直下降,在数量和实洋上,每年减少约4至5%。“电子书从来不是实体书的劲敌,因为这只是文字呈现形式上的转变;现今出版界面对的冲击,是人们花太多时间在网上社交平台,而不愿意看书。”李家驹说。
 
  对此,真格基金合伙人王强则认为,既然出版业被互联网产品抢去了风头,那就不如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维来力挽狂澜。作为一位爱书人,王强自称是出版界的“局外人”,他尝试从社会和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出版界的现况。他以当代思想家鲍曼所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来形容目前这个瞬息万变的世代,所有事情都不能根据过往经验来预测。因此,出版商要认清时代的特性,创造独特的产品,专属的读者群。
 
  “比如《哈利·波特》,它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是因为创造了独有的Magic Moment(魔法时刻)。”王强说,《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和出版社都十分注重版权保护,听说在书本未面世前,编辑要留守办公室,以防泄露故事内容;新书运送到书店,总是在零时零分零一秒开售,刻意营造出这个“Magic Moment”,“从作者、编辑、物流以至销售,整个团队如军队般紧密合作,这种独特性凝聚了一班读者群,与作者彼此互动,不断延续作品的生命。”
 
  ●出版社要提供线上线下跨媒体内容
 
  因为本届书展主题为“旅游”,论坛还邀请到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出版有限公司营运总监Florian Poppe分析旅游书籍的行业前景。他列举数据指出,2006年—2016年间,英、美的整体旅游书销售下跌5成,“因为人们偏向选用免费的网上搜寻器或旅游网站,不愿花钱购买旅游书。”
 
  “目前,全球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我相信,具深度、专业的旅游书仍是读者所渴求的,但前提是如何让读者愿意付费购买这些内容。”Poppe认为,除了书籍要有专业的内文、排版要精美,附送轻便的地图等,出版社还要提供跨媒体内容,实体书配合手机应用程式一并使用,方便旅游人士。
 
  台湾过往一直以阅读风气好闻名,但近年也有下滑的趋势。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政岷形容,台湾出版业“美好的时光”已成过去,但仍有生存空间。他指出,台湾出版业界近年正逐渐调整经营策略,通过跨媒体、跨文化界别的营销策略,为读者创造活动体验,例如举办新书发布会、音乐会,或配合书籍的电影版上映举行宣传活动,善用明星效应。
 
  身兼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的赵政岷续称,今年台北书展也作出了重新定位:不再只是“卖书的书展”,而是使读者“逛得愉快的书展”,比如引入年轻人读物出版社、增设儿童阅读区、延长开放时间等,令入场人次及销售较去年显著增长。“不要怪读者不看书,要怪自己做不到读者喜欢的书。”赵政岷说,业界一定要变革,要做到B2C(商户对客户),以读者为首位。

[时间:2017-07-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