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出版业市场化进程加速 企业文化建设准备好了吗?

传媒出版业市场化

   中国传媒出版行业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正成为近年来众多传媒出版主体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在国内企业界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企业文化建设大潮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传媒出版行业除去其固有的文化属性之外,其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与之不相匹配的短板----企业文化新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传媒出版行业仍存在旧制度惯性、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以及行为方面的无意识,阻碍了传媒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
 
  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国传媒出版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他表示,尽管目前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大部分中央及地方新闻出版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但是转制后它们是否经得起经济风浪,能否冲破旧体制影响的阻力,进入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与各传媒出版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国的传媒出版企业尚未做好准备。”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媒出版行业曾经是事业单位长期占多数或仍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家,如何搞好传媒出版行业的现代化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出版行业的企业文化,将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一些传媒出版行业尚无完全市场化能力
 
  2010年,历经事业单位改制迟迟难以有效推进之际,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传媒单位“转制改企”的三年时间表和路线图,但当时由于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导致全国各地的传媒出版单位“转制改企”方案五花八门,甚至引发热议。
 
  由于在过去10年改革的推进方式上,以行政推动为主,自上而下地采取了政府决策,政府推动,甚至直接介入,直接办文化企业(媒体)的方式,致使传媒出版行业行政色彩浓厚,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定。随着媒体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推动媒体加快公司制改造,如何从过去以行政推动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使媒体从原来的行政附属物,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传媒出版行业改革全面深化的难点。
 
  金元浦告诉记者,随着今天大量的传媒出版机构进行转制,这些原本的事业单位,甚至按照公务员系列管理,不需要从企业的角度来思考发展问题的传媒出版行业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曾经一直作为政府部门来服从政府的职能,转企以后怎么办?“变动中的传媒出版机构始终没有解决好行政的、事业的和企业的关系。”
 
  “我们的传媒出版机构做好准备了吗?比如原来的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管理那么多的出版社,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生存问题?卖书号,搞合作,不断整治又不断放开,在又怕犯错又要捞钱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只能借助市场上那些拿不到书号的民营书商,来藉此完成内部对资金的需求。”金元浦不无担忧地表示,“传媒出版机构完全市场化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机制也不允许这样做。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去做,制度又有制约。”
 
  让金元浦最不解的一个现象是,最不愿意向市场向专家学习的就是做文化的媒体人。“现在的企业老板如饥似渴地去上课,就是想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新的思路。而媒体人一直以为自己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经常行走在舆论的前沿,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发展思路、管理机制等,甚至连最普通的民营企业家都不如。”金元浦说,“只要看看现在的北大、人大清华的那些培训班,这些企业家来学习,绝不是媒体说的仅仅是为了建立关系。”
 
  这里的关键是媒体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以计划时代、官体制时代的前设教育、前设理念和前设知识构架来面对不断更新,甚至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创新革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产生了较大的不适应,交出不够令人满意的综合答卷。
 
  转制需补上现代企业管理课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传媒出版行业的体制改革,是从总体上的非经济的、非产业的,甚至非企业的转到走向企业、走向产业、走向经济、走向市场,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
 
  “现在改制的大方向明晰了,但是改革的进程其实非常缓慢。”金元浦说,“比如人员问题,自身如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达到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
 
  金元浦表示,以往,由于传媒单位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相对滞后,对公司和公司化运作的认识还很浅。“由于长期的出资人缺位,而且传媒出版单位的资产大都为国有资产,这导致这些单位缺乏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传媒出版单位的决策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事采编的高管人员,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偏少。这些决策人员长期以来都是在做意识形态领域的事,现在变成了企业家,但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上市、投融资及财会知识的人很少,对事关战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把握不定,经营管理能力偏弱。”
 
  “可以说,目前的传媒出版机构对企业文化是不熟悉的,对企业的管理、运营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不了解的。”金元浦说,一旦真正转制后,就必须强化公司意识。
 
  金元浦告诉记者,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这样思考,过去工资固定,不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如今改制以后,你这两年没涨工资员工就走人了。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有没有股份、有没有升职空间,有没有收入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怎么样,都表明,一定要把市场调配资源的决定作用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作用。
 
  同样,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对使经营者和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传媒企业在成功改制后,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然,由于传媒企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企业,有其自身特殊性。在设计其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时,既要考虑激励约束的效果,又要考虑传媒企业的自身特殊性。”金元浦说。
 
  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经济的附庸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媒出版业是从事知识文化等信息化制造、传播和服务的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通过信息的生产、交换、流通和销售来获取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的行业。可是为什么众多的文化企业没有文化?他们甚至说不出自己的核心价值需求、品牌建设、个人塑造以及员工对此有多少认可。“无疑,传媒出版行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媒体从业探索、立足点、诚信文化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多问题。”
 
  “企业文化有很深层次的内涵,过去10年,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的传媒出版行业在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体系方面,发挥着引领文化产业主体精神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制度的重要作用。而现在的一些传媒,为了博眼球,听风就是雨或者造谣生事,甚至经常挑起几家争斗,不排除一些争执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恶意策划出来的。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如果没有道德没有底线没有诚意,把过去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童叟无欺等全扔了,无疑会对社会风气对大众文化造成一定的损害。”金元浦表示,“比如很多做网络的都是非常年轻的孩子,缺少根本的判断能力,个人的倾向性不稳定,相对来讲,30、40以上的人泡在网上的就很少,社会的主体力量并不在其中。而网上的大V,更是经常背离文化的精神诉求,以敢骂、敢生事、甚至涉黄博眼球,这些媒体已经完全背离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准则。”
 
  同样,企业文化要有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向心力、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与企业员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在改企转制的过程中无法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氛围,不去提供平等多元的发展机会,缺乏凝聚团队文化力量的作用,势必会失去吸引力。
 
  金元浦认为,企业文化的高端或极致,是企业与企业人的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质量,是格调、趣味,甚至审美,而不是仅仅是钱,审美是无功利的。当然,在眼下的中国,说这个也许太早。不过这种需要已经开始萌发。
 
  金元浦表示,要解放生产力,就要改变生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文化放在经济领域来考虑,很难说文化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形态。现在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宣传式的、意识形态式的管理方式,文化自身也要转变发展方式,使其成为新的创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元浦表示,从长远的历史看,经济是文化发展的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永远把经济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把文化当成经济的附庸。“历史的所有进程都成为了过去,创造的精神财富大都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可喜的是,转制后已经有传媒企业在系统总结并致力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了,他们正以有影响力的独特理念激发组织全体成员的创新活力、以及凝聚整个团队同心协力不断进取。”
 
  “传媒出版单位转制改企,无疑能给其带来先进的体制、机制,为其发展助力,但是新体制和机制的构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地努力和完善。”金元浦说。

[时间:2017-07-20  来源:元浦说文]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