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抗敌报》,研究河北抗战重要史料

《抗敌报》

  1937年,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的《抗敌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1938年4月,该报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也是人民日报报系中创办最早的报纸。由于抗战时代的艰苦环境,当年的《抗敌报》留存下来的原报非常少,显得尤为珍贵。目前,石家庄市民杨国遵收藏了7份《抗敌报》,其中的292期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抗战,粉碎日寇对边区的“扫荡”,争取抗战彻底胜利。中国抗战纪念馆表示,这期《抗敌报》的内容很有研究价值,希望杨先生能捐献给他们。

  家住石家庄市的杨国遵先生现年60岁,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早在20多年前他就开始收藏抗战史料。1998年,他与藏友交流时,发现了7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的《抗敌报》,并珍藏至今。

  7月6日上午,他说:“看到这些发黄带着破损的报纸,仿佛看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记者注意到,这7份《抗敌报》日期不同、品相不一。每一张报纸都内容丰富,报道形式多样。既有“阜平之敌四日全部东退”等国内新闻,又有“希特勒命令炸毁波兰”等国际新闻,还有“抬起头来”、“大队人马回来了”等诗歌散文创作。

  其中的292期,出版于中华民国28年11月23日,也就是1939年11月23日。

  因年代久远,这期报纸已泛黄破损,头版中间还被腐蚀了一个不规则的小洞。因此,杨先生将其塑封在一个透明袋子里保存。

  这期《抗敌报》为8开纸大小,共4个版面,在排版方式上,横排竖排兼顾,标题以竖排为主,有的字看不清,甚至有的地方空白。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是副刊。

  第一版共刊发了5篇新闻稿件,报道了晋察冀边区正在经历的战事、敌军在边区所做的侵略破坏活动,以及侵华日军在河北省阜平县进行的“扫荡”。

  为了防止敌人看到新闻报道后对相关抗日军民进行打击报复,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村名、村民、地址等,很多都用某种代号来代替。

  头版头条还发表了题为《争取反扫荡的彻底胜利》的社论。这篇500字左右的社论说,敌寇对我边区的扫荡进攻,现在已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敌人想包围我们的主力部队,消灭我们边区的抗战力量,结果却遭受了我军的反包围,给了敌人重大的消耗……我们边区的全体军民必须认清当前的反扫荡的胜利前途,积极强化和发扬勇敢杀敌的精神,克服任何消极、悲观、失望、动摇的情绪,来迎接反扫荡战役的最后胜利。

 

  【专家点评】

  《抗敌报》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律,研究红色新闻史20多年,他肯定了杨先生收藏的292期《抗敌报》的可信度和珍贵价值。他说,《抗敌报》的发行量相对于它后来改版而成的《晋察冀日报》是非常少的,所保存下来的原版就更是罕见。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张同乐表示,《抗敌报》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办的报纸,也就是后来的《晋察冀日报》,主编是邓拓。《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在建国后又影印出版,原版报纸还是有一定的保存收藏价值的。《抗敌报》关于河北省各地的抗战报道很多,是研究河北抗战史的重要史料。在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的今天,挖掘研究《抗敌报》有关抗战的报道,特别是关于河北人民抗战的报道是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中国抗战纪念馆的乔女士表示,《抗敌报》具有很好的抗战历史研究价值,他们目前仅收藏了三份原版的报纸,希望杨国遵先生能把自己收藏的292期《抗敌报》捐献给他们收藏。

  《抗敌报》56名新闻工作者先后牺牲

  王律说,《抗敌报》的印刷是非常困难的,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还有敌军不定时的扫荡。报人们随身携带3000个铅字块,走到哪里就印到哪里,所以也就造成了前面说的印刷的字迹深浅不一,甚至有空白的情况。

  印刷地点也是不固定的,现在已知相对固定的有灵寿、平山、滚龙沟等。报人们在工作中不幸遇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平山就有十几人牺牲。

  杨国遵先生表示,自1937年《抗敌报》创刊,到1948年,共有56名新闻工作者牺牲。

[时间:2017-07-07  来源:《燕赵晚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