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月,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3亿元、利税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5.4%。
财务数据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稳健的华泰,而支持这一态势的则是华泰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努力。
华泰作为中国造纸龙头企业,年造纸产能达到400万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3的新闻纸均来自华泰。然而,昔日引以为傲的新闻纸却成为此刻企业发展肩头的“甜蜜负担”。
源于新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剧烈冲击,新闻纸产能过剩尤为严重。华泰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但是,凭借敏锐的市场触觉,华泰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开始了提质增效的品质提升之路,并且在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跨界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即便如此,华泰依然决意主动变革,用更富有进攻性的姿态去面对市场,以“四轮驱动”再掀市场新攻势。
“华泰通过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手段的‘四轮驱动’,化解产能过剩危机,推动设备技术、产业模式、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转型升级,把‘去产能’转化成发展‘新动力’,使企业继续保持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势头。”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立军说。
魏立军就“四轮驱动”对记者作进一步阐述,通过做好“加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增上先进设备,运用“新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构造出优势凸显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引入“新理念”,实施工业4.0战略,对现有5条新闻纸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智能制造,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产品结构“新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整,坚持以个性化定制为“刚”,以柔性化生产为“柔”,“刚柔并济”加速产品研发,利用现有纸机的特点,以新产品、新工艺领先市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借助“新手段”,改善原料结构、工艺方式,为“去产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华泰的自我变革是颠覆性的。
华泰一改昔日新闻纸“主打”的产品布局,转换“战术”,发展多元产业,打造了优势互补、上下游衔接的多层次立体化产业结构模式,构建起了装备高端、结构完善、资源节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6年1月17日,华泰投资2亿元实施的10号机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开机,并一次性上浆成功出纸。改造后的10号机由生产新闻纸改产高档印刷纸、包装纸,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能耗、低投资的优势,产品种类、质量、成本更有竞争力。
这不止体现在一条生产线的升级改造,而是开创了“新闻纸+”模式,将“工业4.0”战略与造纸行业有机结合的转型之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促进造纸产业的品质升级。
华泰的规划蓝图正在创新中逐一呈现,变革中的种种顾虑与纠结也正在一一解开。
2016年,华泰这辆“四轮驱动”智能车驶入高速车道。华泰总部、河北华泰、广东华泰、安徽华泰的多条国际先进大型造纸生产线加快改造升级,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配套设备,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技术,达到一条纸机、多个品种的生产模式。
华泰的智能制造还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方面。魏立军说,公司自今年2月份至6月份完成财务资金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移动协同及移动审批等相关业务模块的优化升级工作,7月份开始对信息化系统进行转型升级,对优化后的流程进行固化,对原有业务进行督查和管控,同时向着智能化、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方向发展,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整合、互联网营销、网上采购、智能物流等项目的交流和尝试,开启信息化3.0时代,支撑公司战略转型升级过程中在金融、贸易等方面的需求。
只有具备前瞻性的布局意识,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
“十三五”之初,华泰就确立了到“十三五”末实现跨越发展、完成“千亿华泰”的宏伟目标。
华泰不仅有战略目标,还有战术举措。魏立军说,在造纸产业提质增效上,华泰将扩大包装纸产能,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结构,规划建设广东华泰30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与德国福伊特公司合作,在华泰建立国际领先的造纸研发中心,推进造纸“工业4.0”,助力华泰向造纸科研、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此同时,继续拉长拓宽氯碱化工产业链,推进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制造业、“企业产业+金融”板块,进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布局,使企业在后续竞争中不再束手束脚。
魏立军说:“新的时期,会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相信每一次超越困难,都是华泰一次华丽的转身。未来,华泰的表现将更加抢眼。
[时间:2017-07-0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林浆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