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出版大国强国

   6月16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金鸡湖出版智库创新发展峰会在苏州开幕。峰会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出版•资本”。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加快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的主题演讲。

  加快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柳斌杰
 
(2017年6月17日)
 
  新近发布的我国“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全面深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进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这个“纲要”提出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文化行业,都要认真贯彻落实,都要变为行业行动。出版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业,在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对于五大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支撑性的特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在文化行业中率先改革,发挥了文化体制改革排头兵、思想文化主阵地、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出版业本身也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了科学发展,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我国出版的品种、质量、实物量和产业收入均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在世界各地的书展书市上已经处于核心地位,在国际同行中也成为“热点国家”,国际版协主席直言:“21世纪是中国出版的世纪”。大家都能体会到,中国出版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我的感知中,体制日趋完善、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业态不断创新、服务能力增强,是中国出版业向世人展示的新形象。
 
  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出版还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比不上美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比不上英国出版业的出口能力,比不上德国的工匠精神……在国内来说,比不上互联网的传播力,还满足不了人们出版著作和个性化阅读的需要,供给侧还大有文章可做。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我们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总的判断是,我们虽然还面临诸多问题,但出版业依然充满活力,逆势上扬,我们正在实现小康出版的目标,处在加快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2010年我们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十年奋斗目标,经过七年的奋斗,大部分已经实现了,但还有一些难点没有攻克,现在必须下决心强优势、补短板,加快建设世界出版强国的步伐,如期实现出版强国梦。
 
  为此,结合这次论坛“科技•出版•资本”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业创新发展的主题,讲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出版业科学发展
 
  人类的发展方式是有历史性、阶段性的,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思路和规划。中国已经走出了粗放型、扩张型、高消耗、高污染、不计成本而只看数量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正在进入调结构、转方式、讲效益的新阶段。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对于出版业来说,发展理念是先导性的,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管行动的,是总体思路和发展的着眼点。出版业很早就重视这几个方面,我们提出创新是出版的灵魂,重复是没有前途的,一切政策支持原创。绿色出版十多年前就签了协议、定了计划,从教科书开始落实。开放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内容,对内对外的开放,在出版业中一直处在政策核心。协调发展大家都非常重视,对外注重与资本、市场、科技、教育、国际贸易协调发展,对内注重提高产、学、研和编、印、发、读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深化、提升。共享是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新理念,就是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使大家共享发展成果和共享发展的利益。这里的核心是把服务放在“中心”环节,而不是将供需双方对立起来。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我们的数字出版和复合出版技术系统就是按共享模式发展的,怎样实现出版的国际国内共享发展,是中国出版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火车头,历史纪年都是用技术生产力水平命名,例如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推动了以印刷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发展,带来了整体性、颠覆性、革命性、系统性的变革,全球出版业在技术革命、传播革命的带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突破了造纸术、印刷术、激光照排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经营的模式,解放和发展了出版生产力,改变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产品形态、出版业态。从1994年中国决定接收国际互联网的时候起,中国出版业就开始了拥抱新技术、创造新业态、与技术融合的过程。新世纪之初,我们制定了出版业数字化的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三D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出版业,以新技术改造的传统出版业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深度融合、互补发展,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出版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这既是客观规律也是行业内的共识。这次论坛上资本、技术企业与出版企业对接,反映大家对出版本质的新认识。没有技术含量的出版是做不强的,没有技术的创新就没有行业的未来。
 
  在这里,我再特别强调一下大数据技术。如果说互联网是扩大阅读空间、由读书变成读网的话,那么大数据则完全改变了出版形态和生产流程,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地加以运用。一是大数据支持了出版云,聚合了出版的优势资源,成为作品的源头。二是大数据汇集了各个知识门类的内容,为出版选题的策划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三是大数据重构了出版生产和流通的链条,使作者和读者在同一过程进行生产和消费。四是大数据拥有庞大的读者消费信息,能够对市场前景提供判断,指引对象化、个性化出版。五是大数据为版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有效维护著作权人、编辑人、出版人和消费者利益。与其他领域一样,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改变整个出版的模式。
 
  三、与资本市场对接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这次论坛邀请资本市场有关企业对接出版产业,是促进产经融合的好形式。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出版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的。先后利用社会资本超过3000多亿元,这是旧体制下100年也做不到的事情。社会资本进入出版,大大增强了国有出版企业的活力、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催生了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推动了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至今,出版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一批上市出版企业成长为“双百亿”、“三个百亿”的企业,显示了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活力,也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生力军,推动了资本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今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融合发展。一是继续吸引资本投入,壮大出版产业的实力。二是突出创新和重点项目,把钱用到“刀刃”上。三是运用资本力量扩大跨国并购,完善我国出版全球布局。四是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益,回报社会和市场。五是防范资本野蛮性生长所带来的风险,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和长效机制,保障出版产业的安全。
 
  四、以服务为中心扩大内外市场
 
  资本、生产、流通、消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键词,马克思有过精彩论断:没有资本逐利的特性就没有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没有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没有社会的生产。出版产品除少量的为传承和收藏而生产外,绝大多数产品都要通过消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资本增值两个功能。表面上看,我国出版产品过剩,实际上由于话语体系、内容选择、市场渠道、服务模式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图书出版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深化出版供给侧的改革,把长期形成的“坐店等客”变成多网销售、多功能服务。一是要深化大众服务,与全国兴起的“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联系起来,参与支持、提供服务,让图书进入千家万户。二是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生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法”、本月提请审议的“公共图书馆法”都把向公民提供图书产品作为法定的责任。各级各类的公共图书馆布局、扩容、采购、借阅都会空前活跃,馆配需求必将扩大图书市场。三是参与少儿和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培训用书基础市场的建设,使之长期稳定增长。四是占领在线阅读、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推出的出版内容源头市场。五是积极走入国际出版市场,在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中国出版合作打开的新天地中有所作为。
 
  客观存在的市场潜力,需要出版业去进一步开发它、激活它。目前已经进行的跨界合作、多功能阅读空间开发、线上线下合作出版、“一带一路”跨国出版合作、全周期阅读服务等等实践,应当继续深化,作为服务出版发展的试验田。
 
  五、加大政策投入打造出版强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出版业是个政策性产业,政策的调整或投入对产业布局都有影响。“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出版业政策投入上力度很大,有十多项利好的政策、措施,大家应当认真研究、用足用活。同时应当研究一些新的政策,支撑出版产业持续发展。例如,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三去一补”的政策;支持企业转制、扶持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出版产品消费的政策;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的政策;扶持出版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上市政策;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智力扶贫、文化救助政策;扩大文化对外传播、跨国并购重组、本土化发展的政策;出版企业人才待遇、收入分配、股权激励政策……都需要认真研究、合理调整、适时出台。政策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最重要的杠杆,加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都需要政策的支持,要对政策性问题进行很好的研究,使我国出版强国建设有坚强的政策后盾,保持大繁荣大发展的态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贡献。
 
  我今天讲的核心是一个“强”字,就是出版怎么强、文化怎么强、国家怎么强。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发扬出版业守正出新、干事创业的奋斗精神,建设世界出版强国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时间:2017-06-20  来源:光明网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