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局面,数据显示,去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销售29144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16.8%。但目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仍不成熟,自主创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行业面临低端化困境,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
我的机器人产业从2013年开始高速发展,内地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也逐渐体现出来,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机器人产业也将由分类生产线的模式转变为整机生产为主的机器人工厂。
我国机器人产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了50.4%。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数据预测,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台。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8.5万台,同比增长28.7%。预计未来五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8%,2021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21万台。减速机、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市场都将继续保持20-30%的增长。因此,机器人企业在智能制造风口下,纷纷扩建增产,抓紧布局,抢滩市场。
然而,面对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长期存在着核心技术与零部件受制于人、低端重复建设、企业“小、散、弱”等问题,大规模的机器换人对国产机器人产业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数据显示,我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
尽管从全国看,尚未出现大面积的机器换人现象,但在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早已出现了这一趋势性转变。当前机器换人在区域分布上最为集中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其中,珠三角以广州、佛山为代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非常大;长三角以上海、江苏为代表,机器人制造的几大巨头在此均有布局。
业内人士看来,在国内,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碍。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国产化,这也直接导致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且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看似供求两旺,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领域以中低端为主,产业亟待创新升级。当前,机器人本体低端产品过热,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产品低端化现象严重,加快产品向高端市场升级,有利于增强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创新水平。
[时间:2017-06-20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