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技能高手有多牛?打磨的零件误差不到人的头发丝的1/6,调配的色差比常人能用肉眼识别的差距还小……从6日到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是中国首次组织的大规模国际性技能赛事,35个国家和地区的2277名90后选手亮出“绝活”,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正在通过双手开拓“新世界”。
——精度:误差比头发丝的1/6还少
世界级技能的比拼有多难?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其中一名金牌获得者就是在数控铣项目上获胜的张志坤。在此次中国国际技能大赛期间,张志坤说,比赛要求选手完成三个不同材料的零件加工,这三个零件大约长150毫米、宽100毫米、厚50毫米,但误差却要保持在0.0015毫米到0.04毫米之间。人的头发一般是0.24毫米左右,这就是说误差最多只能有一根头发丝的约1/6。
——色彩:常人辨别不了的“一点点”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中获得银牌的张淑萍说,这项赛事需要选手连续4天比拼印刷软件使用、保养维护等多个模块14个项目。其中最难的是识别和调配颜色,和其他环节大多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不同的是,竞赛的颜色需要人工调配。“对大多数人来说,色差小于5就已经分辨不出来,而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最终检验颜色使用的是机器识别,要求色差需要控制在3甚至更少,这是最考验人的。”
——全能:我的机器人最听话
此次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专业评审郑桐介绍,这一项目的比赛分为5个子项目,除了基础的测试之外,还需要比拼移动机器人的遥控控制能力、自主运行能力等。比赛仿造了一个药店的环境,机器人需要将托盘按照上面指示的二维码又快又好地摆上货架入库。参赛每个团队两名选手,对机器人整体的机械结构、电气结构、自动化控制以及编程、传感器控制综合等方面都要有很深的理解和很强的动手能力。此次参赛的有5支外国队伍和3支中国队伍,其中中国参赛选手都不到20岁。
——手感:“洗剪吹”才不是只有“杀马特”
如果说制造业的项目有很多“冷冰冰”的衡量标准,那在美发这样“感性”项目上,顶尖选手又该有怎样的表现?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评审吉正龙说,美发项目考验选手的除了技艺的精湛程度,还有审美。美发项目在开赛前15分钟才会告知选手当天3个小时比赛的具体内容,比如今天早上的项目要求对头发进行阶梯状的修剪、包含三个渐变颜色的染发以及头发弹簧状的卷曲纹理,阶梯如何有层次、色彩如何更贴近于图片、纹理如何更饱满,这些都将在打分中体现出来。
——业界这样说:世界需要这样的“卖油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国普遍把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支撑。
“世界级的技能大赛给家长和老师提供接触世界卓越技能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所提供的工作和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工作是同样重要的。”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说,世界技能组织成立60多年来,一个共识正在逐步形成:全世界需要技能,一个没有多元化技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有了“黑技能”,都能做啥?
凭借自己的一手“绝活”,90后姑娘张淑萍实现了普通专科学生到上海市高技能人才的跳跃。她在母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留校当了教师,成为印刷项目国家集训基地的教练,还获得了含金量颇高的上海户口。今年10月,将在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她倾囊相授的小徒弟将作为中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唯一参赛选手登台献技,完成张淑萍的“金牌梦想”。
随着工匠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张淑萍感觉到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技工院校的家长逐渐增多。“很多家长以前一直把读技工院校当作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即使孩子上学了也对孩子的去处秘而不宣,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而现在大环境逐渐在变化,优秀的技能人才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在落户、薪资水平等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优势。”
同样从技工院校的学生留校成为老师的张志坤说,获得金牌后,自己变得更有自信,“获得金牌的一瞬间,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技工院校一样可以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接受欢呼,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例可以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时间:2017-06-09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