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工见证报纸印刷出版的铅与火

报纸印刷出版

   改制拔条机、胶印机,推动报纸印刷创新变革……天津市劳动模范李长凯与机器打了一辈子交道,可谓当年国内印刷界的一面旗帜。

  近日,记者在河东区滨河小区见到了86岁的李长凯。老人于1931年出生,13岁进入铁厂当学徒,凭借一股韧劲掌握了整套机加工技术,20岁进入天津日报社负责机器维修,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0多岁就成为八级工。当时,全国工人技术等级和工资等级实行八级工制,八级工非常难得,备受推崇和尊敬,李长凯自然成了报社的宝贝疙瘩。懂机械,会看图,能修理,车、钳、铣、刨、磨全能干的他进入报社后如鱼得水,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其间因技术过硬、工作突出,两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当时印报纸靠铅与火,从铸字、制版到拼版、印刷,全都是铅作业,每天印完报,所有铅字、铅版需要回炉熔化,从头再来。”李长凯说,机器每天工作,磨损非常大,有一次,立轴八字轮坏了,需要送到上海机床厂修理。为了不耽误报纸印刷,李长凯决定试试,他将上百斤重的八字轮拆下来,由于大型车床设备用不上,李长凯硬是用锉、锤子等工具手工将损毁部分一点点补上了,为报纸按时出版赢得宝贵时间。
 
  上世纪50年代,报纸印刷用的是铅印,排版用的条需工人用勺舀铅水倒制而成,费时费力。当时,李长凯得知北京一家印刷厂有台进口拔条机,便前去取经。回到天津后,李长凯根据进口拔条机的结构,自己做零件,改造组装了一台,进一步提升了进口拔条机的性能。从此报社用上了拔条机,手工操作转为自动化,在整个行业引发轰动。随着技术的进步,报社购买了两组进口胶印机,决定将铅印改为胶印,但是机器小,印刷量大,根本不够用,再买成本又太高。为此,李长凯担起了将铅印机改造为胶印机的任务。当时国内缺少可借鉴资料,李长凯便将进口胶印机拆开,搞清楚它的“五脏六腑”。为早日完工,他吃睡在报社,夜以继日工作,历时一年,将铅印机成功改造为胶印机,极大提高了报纸印刷的效率和质量。
 
  聊到对报业印刷的贡献,李长凯表示,自己13岁当学徒,出师后,时局不稳,难以安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己的一技之长才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党,我的生活才安稳了,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辈子努力工作,报答党对我的恩情。”

[时间:2017-05-17  来源:《老年时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