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氛围浓,纸质书魅力不减
4月22日10时左右,记者走进新华书店,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不同类别的书籍,时下最为畅销的小说《人民的名义》《岛上书店》,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书籍放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是不少读者首选。
在一楼大厅几名营业员正在整理书籍,前来买书读书的读者络绎不绝。据工作人员介绍,尽管现在网络购物及电子阅读对传统实体书店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纸质书依然受到市民追捧。
“和前几年相比,到实体书店买书的人有所减少,但依然有人喜欢纸质书。”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的热播,带火了《唐诗三百首》等古诗词类的书籍。与往常相比,这类书籍的销售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上午11时,记者走进大西门书店时,一位老人正在翻阅一本杂志。老人名叫张华,是水泥厂的退休职工,每天阅读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经常会去图书馆、书店读书,他认为现在书店和图书馆为读者创造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尤其随着图书馆的开馆,读书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同时,记者从新华书店、大西门书城了解到,今年两家书店纸质书销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社科、少儿、文艺、教辅类图书销量相对较高。
读屏时间超过读书时间,电子阅读成为趋势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触时长为74.40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0.20分钟。
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在数字化阅读时代,人们拿着手机的时间远远长于拿着书本的时间,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阅读形式也从一开始的纸质书演变为手机、平板和电子书阅读器等。
谈起阅读方式的变化,在南大街开报刊亭的陈德禄深有体会。 “以前大家在车站等车都会看看期刊杂志,现在放眼望去,车站上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陈德禄叹了一口气说,他在南大街开报刊亭已有五年,在三年前,像《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还有青少年喜欢的各类漫画书每个月能卖出200本左右,现在卖出50本都很难。
记者观察半小时发现,在报刊亭买杂志期刊的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对年轻人来说,电子书的便捷和丰富的内容更具吸引力。
听书成为新潮流,慢阅读仍不过时
从纸质阅读到“食指”阅读,从细细品读到碎片化阅读,读书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现在有关读书的平台越来越丰富,听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
市民李楠是省城一家银行的员工,提起读书这件事,她说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面对沉甸甸的纸质书甚至电子书总是有心无力。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现在听书软件很火。下载后,她打开软件发现,软件内除了文学著作、热门图书有声书外,也可以听音乐、电台、娱乐节目和情感故事等。 “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下班后听听书,还能随意切换内容。省去了用眼阅读的麻烦,也能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李楠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备受欢迎,它的主要受众是上班族,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上班族都抱怨自己没时间看书,也没心情看书,而听书的方式刚好在满足大家阅读需求的同时,又有效缓解了压力。像一些与热门电视剧、热销图书相关的有声书,播放量已经上百万。
听书和电子书的悄然流行,是否能代替纸质阅读?对此,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张老师说出了他的担忧。他说,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要获得海量信息提高效率。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大量的信息正破坏着人们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粗略计算,一本150万字的小说,如果仔细阅读可能需要一周时间,以手机阅读“一目十行”来算,最多三天就能读完。但这种囫囵吞枣的阅读,往往会造成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除了记得人名和结局,对于情节印象并不深。张老师认为,通过手机、电子书、听书阅读并不等于真正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慢阅读的价值不可低估,即使在快阅读、网络阅读的时代,好书和经典仍值得细细品读。
[时间:2017-04-24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