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星期,关于雄安新区的段子不胜枚举。从顶层政治设计到区域经济,从几千年的雄安历史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有不少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天请来了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从资源和环保角度谈谈雄安新区的定位和必须遵循的绿色发展路径。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
雄安新区的建设基础
首先是区位基础。深圳依托香港,珠海依托澳门、厦门依托台湾、浦东依托上海、滨海依托天津,都取得了成功。雄安新区紧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离首都新机场很近,可以把京津冀的一群城市通过核心城市的支持、中心城市的带动、重点城市的支撑,变成有机运行的城市群。京津冀地区通过雄安新区的接驳作用,激活协同发展这盘棋,带动冀中平原发展,也可促进北京环境状况的改善。
其次是生态环境基础。通过南水北调,可以补足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用水。随着未来的建设和京津冀地区整体吸引力的提升,总人口还会增加,白洋淀和华北地区水环境的总体压力还会加大,对水的需求会持续增加,这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雄安新区定位
雄安新区必须定位为创新、智慧、绿色新区,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雄安新区不是首都副中心。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一般不会在异地设立首都的副中心。
其次,雄安新区是京、津和石家庄三角形的内心城市,是一个齿轮城市,可盘活现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局面。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转移、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遇到了一些阻力,需要打破僵局。中央的决策很英明,既是一种倒逼推动,也是立足于共同发展作出的积极决策。
再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发挥其带动冀中平原发展的作用,可以维护首都的安宁和绿色发展,缓解首都环境资源压力巨大的局面。
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是,白洋淀是华北之肾,千万不能破坏,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战略。雄安新区的建设,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把白洋淀变成大污水池。一旦开发过度,保护不当,新区建设的千年大计就可能因为环境承载能力不足而遭到破坏。鉴于目前河北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很严峻,对基层自发保护生态的能力要客观认识。中央可成立专门的新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定期环境评估评审会议,并成立常驻的督导组,防止新区的建设走偏。
白洋淀,华北之肾
谁入驻新区,必须有要求
雄安新区不是一个筐,什么单位都可以往里装。什么样的单位入驻,应该有个基本标准和遵循。一是欢迎高科技产业和央企总部或分部迁入,一些高等院校的本科校区也可以迁入。这些单位办公地点或教学地点不一定非要在北京、天津市内,可疏导大部分人流,能有效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水资源等的紧张。
二是一些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非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可以迁入。批发市场、养老产业等不符合新区定位的产业不能迁入。
三是一些中央部委下属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规划机构可以搬入新区,特别是市场化的那些机构。
四是北京市、天津市的汽车制造、印刷、物流仓储等产业,可以采取分税制的方法迁入新区。这些产业的资源破坏性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迁入成本较小。
此外,还要培育一批孵化器和中介机构,扶持和激励创新和创业。总的来说,产业的迁入要把握一个核心要求,就是要有利于增强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千万不要成了为京津兜底,转嫁京津的资源压力包袱。
很多央企已表态进驻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句话:雄安新区要成为生态文明实验的新区,创新创业的新区,依法建设的先行先试新区。具体来说,要争取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成熟一个区域建设一个区域,不要贪大求全。积极采取卫星城镇的规划方式,建设一些特色产业小镇,防止城市摊大饼的现象重演。
二是坚持“多规合一”,制定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以水定城,做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尤其保障好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和第三方运营。
三是制定产业入驻负面清单,防止落后、污染、能耗巨大型企业进驻。在全域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第三方运营,在全域实行煤改气、煤改电,预防和减少大气污染。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既防止自己产生大气污染,也共同防治其他区域传来的污染。
四是建设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在全域推广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创建自己的城市生态品牌。
[时间:2017-04-17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