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世界很喧嚣,出版需要静静

出版

  这是一个喧嚣的世界,喧嚣到了人们在万籁俱寂的时候都无法入睡的地步。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嘈杂的惯性推进器里。在这个推进器里,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都因为不可停止的脚步而自觉不自觉地迈出大跃进式的步伐。简单平和如一部反映编辑者与创作者的电影——《天才捕手》,在被很多出版人称颂的同时,也被拿来当作对准备入行者和已经入行者的职业精神教材:想当编辑?想做出版?倘若静不下心来,不能割舍掉生活的喧嚣,莫入此门!

  可惜这种对编辑职业的要求,早已在出版业的现实里沦为了理想主义者压在心底的呼喊。当下的出版界热闹非凡,远不是那种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为读者捧出一册可以传家的诗书的出版时代了。

  当下的出版界,从作者到编辑者、出版印制者、发行者乃至阅读者,已然进入了一个最好坐地日行八千里的时代。出版奉为至上神圣的内容创作,在一个可以用电脑键盘和鼠标进行复制粘贴、可以用软件生成、可以用语音转换、可以靠网络查询的技术派时代,那些能平心静气端坐在案几翻阅故纸堆的作者不再被需要,事实上现在也很难见到“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般坚毅的追求了。对创作者而言,著作等身曾经是无比荣耀的赞誉,现如今我们司空见惯,古人地下有知也会见怪不怪。图书出版市场上所谓的同质化内容和出版物,造就的是日益增多的“著作等身”作者以及无数貌似文字的垃圾。

  但这些内容还是在编辑者和出版者手里端上了图书市场,他们比之作者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人均阅读量只有个位数册图书的国度,几百家出版社、数万名编辑者按照每人每年审读几百万字的速度,平均每年出版三四十万种新书,这是一种近乎于大机器生产的节奏。大家都在追寻着热门的作者、贡献着能抓眼球的内容、生产着单位印数日益减少的图书、进行着各种媒体的推广营销、热闹着各种并无什么实质性订货的书展,众筹或者以资助的名义减少着成本以获取利润、参评着各类奖项以宣示各种社会效益、挖掘着各种团供渠道以实现年高一年的销售业绩、利用着种种数字网络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着出版的融合试验,然后在高举着“社会效益第一”的大旗之下,计算着码洋实洋回款成本指标利润。喧闹的出版,折射着市场经济大潮里一个行业,以及被串连在这个行业内外的人们的生存现实。

  这部热闹的惯性推进器带动着整个出版业及其从业人员,向着除了远方之外不知是否还有诗歌的地方前进着。出版已经无法停下来安静地思考,如同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自己跟随喧嚣前行的步伐。

  而如果人们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人类的出版史,就不难发现,至少到中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在欧洲发动乃至第三个千禧年之前,出版及其传播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安静。比如自始至终被裹挟进出版环节之中的内容创作。最早能够以文字记录知识、宗教教义、个体思想、文学作品等的人们,在无意有意从事被后人称为“创作”和“出版”的工作时,他们必定是平心静气,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而心无旁骛,这种安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几千年来,有名无名的编辑(伟大如孔子及其笔削的《春秋》,或无名如无数个《圣经》译本的编辑等)在安宁与静谧中留下了太多部传世经典、太多娴静的“颜如玉”和静美的“黄金屋”,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出版,曾经安静过,也曾经因为安静而辉煌过。只是历史的车轮总要与时代的大地进行摩擦,而发出或动听的音符或刺耳的噪音。今天的出版,以及出版人,同时在追求着生存发展的“黄金屋”,人们因此最不可能发问:在这个喧嚣的商业世界里,出版,还能够静得下来吗?

[时间:2017-04-11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