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书国际化过程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书

  中国出题图书的国际合作出版是新时期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传播路径离不开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和主要路径。本文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近年来“走出去”工作的心得谈谈我国主题图书国际化过程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机制保障:建立主题图书国际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这些年国家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为出版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就出版社而言,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出版社出版流程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整套适合企业出版特色的版权管理体制。

  就人大社而言,在管理上,我们从社长、总编辑到分社社长,均把“走出去”选题的运作当作重中之重,并直接参与相关的选题策划、项目招标等工作。在流程上,从组稿策划,到图书出版、翻译、印制、财务等环节,只要是涉及“走出去”的图书和选题,全社上下各个流程和环节均会给予最优先的政策,以保证“走出去”图书的顺利出版和版权输出。在激励上,我们从考核和激励制度上设计了专门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政策,鼓励高端学术内容的“走出去”。每有一种学术图书“走出去”,人大社相关的策划编辑和执行部门均会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激励使策划编辑愿意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更多留心“走出去”选题的策划和“走出去”项目的申报,并能积极配合版权部门与作者沟通、协助提供文案和准备版权输出推荐材料,“走出去”工作不再是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形成了全员投入、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在组织结构上,为了与国际出版市场接轨,我们把走出去工作与版权引进业务剥离开,2015年11月成立了国际出版中心,建立精细化、深层次、全方位的走出去工作管理机制。除了常规的图书版权海外授权管理以外,国际出版中心的工作还扩展至版权代理、中外合作策划、品牌宣传推广、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图书实物出口等方面。国际出版中心精心维护和科学管理海外合作伙伴,采用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加强与“三个顶尖”(国际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出版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的、系列的图书出版合作关系在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向顶尖出版社倾斜,借助国外出版社的声誉做影响、做品牌。人大社通过版权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保证了社内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化出版的路径畅通有效。

  内容把控:树立主题出版精品意识

  精品战略是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必然要求。这些年中国“走出去”图书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据美国鲍克公司(Bowker)书目数据库报告,1978年到2014年间,世界各国出版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图书有59275种,这近6万种图书分别在世界上5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中国主题图书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主题图书国际化的精品之作仍然不多,特别是在国外可以引发热议、持续热销的图书还不够,可以说也存在着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我们在重大选题规划设计、谋篇布局,内容组织、宣传推广方面的国际传播能力还有待加强。我们要努力把重大选题打造成鲜活的中国故事,把重大主题出版物打造成生动精彩、耳熟能详的故事载体,寓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于其中,让外国读者想看爱看、看有所思、看有所得。

  主题图书精品化要在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国际化选题,选题策划要注重两个共同性:一是要从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出发,做好当代中国内容的世界传播。二是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经验解决方案。讲好传统中国文化: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状态、精神追求,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虽然中西方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但不同的治国理政经验会给世界提供参考,以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人大社的《大国的责任》这一类中国经验类的选题,就是从人类共同关注的当代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再比如斩获世界级文学奖的莫言、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这类作品国际化的成功在于,作品内容聚焦了人类生存状态、关心人类未来发展命运的相似主题。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化的表达。这里再次强调译者的重要性。出版社要充分重视译者在主题图书输出内容的把关人和媒介作用。因为中国主题图书往往带有中国特色,很多语句在中文上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外文在没有国情背景下就会显得词不达意,甚至会有宣教的痕迹。所以某种程度上,译者直接决定了海外作者能看到什么,也决定了海外出版是否成功。我们在做《朱永新教育作品集》的国际出版工作中,作者、译者和专家通力合作,保证翻译质量。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朱永新对文集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母语是英语的译者与教育学专家合作对英文译文进行打磨和润色,确保译文的准确地道。

  结构优化:配合国家外交战略从内容和输出地两方面调整输出结构

  中国图书输出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层次结构,一是输出地及语种结构。优化中国图书输出结构就是要强化中国主题图书出版占中国图书输出的比例,解决“走出去”做什么、什么应该“走出去”以及怎么“走出去”的问题。中国出版走出去要更多聚焦当代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我们要加强表述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阐述中国制度特色、解释中国发展理念、反映中国现状的作品,特别是高端学术作品的国际出版,不断强化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世界传播能力。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出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国际文化传播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部分,应成为“升级版”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

  在版权输出地和输出语种方面,我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版权输出区域结构不平衡,语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目前,“走出去”多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尚未进入欧美主流国家的主流话语体系,此外,在“一带一路”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版权输出数量和语种也有待加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切实扩大版权输出数量,改善进出口比例,加强走出去宏观布局,优化版权输出的区域结构,扩大版权输出数量,加大对西方重点发达国家的输出力度以及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输出,开拓非洲、大洋洲等区域的市场,建立起以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走出去新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小语种版权输出,强化单品种多语言的版权输出,不断完善版权输出的语种结构。要扩大版权输出的题材和品种,优化版权输出的内容结构,要加大出版合作和版权贸易力度,培育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不同层次合作伙伴。版权输出数量和质量以及版权输出结构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外贸问题,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外交战略层面的意义。出版社在走出去合作伙伴建设方面,要不断开拓“一带一路”地区的版权贸易合作机会,为我国外交战略实施作出贡献。

[时间:2017-04-07  作者:李永强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