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印刷
3月9日下午,北京史家小学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外知识课。来自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专家讲师为师生们讲述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文化,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吸引着孩子们纷纷互动,亲手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印刷品。由中国印刷博物馆联合古钱币博物馆、石刻博物馆共同打造的这场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培训活动中,中国印刷博物馆负责雕版印刷、造纸术、活字印刷、拓印等4门课程。
据介绍,这只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接下来工作规划中“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的一小部分,如何传承大印刷文化,更是该馆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印刷不仅限于技术,更蕴含着丰富的印刷文化,博物馆应传承发展基于印刷设备之上所承载的出版印刷文化。从后续的一系列规划和布局不难看出,中国印刷博物馆正以自己全新的“打开方式”传播与传承璀璨的出版印刷文化。
方式 观众走进来 静默历史活起来
“欢迎光临中国印刷博物馆!”记者在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印刷博物馆”后,手机屏幕上便自动弹出了这条消息,按所提示的“读馆讯”“问馆史”“赏馆藏”,就可以查看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相关信息。
开通官方微信、中英文双语版官方网站、印博APP,为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博物馆藏品,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创新宣传教育工作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宣传力度,更以展览展示让静默的印刷史活起来。
油墨养鱼、环保纸张制成的茶几与展示台、绿色印刷图书……自去年4月“森林里的魔幻印刷”绿色印刷成果展正式对观众开放以来,中国印刷博物馆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前来参观。在此基础上,2017年,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将建立绿色印刷服务中心,扩展自身国家绿色印刷交流展示基地的功能,发展绿色传播。
参观者走进来,感受中国璀璨的出版印刷文化,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推动文化传承的有力证明。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中国印刷博物馆今年开年就以“馆内人人能当讲解员”为目标,讲述印刷史及藏品背后的故事。藏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藏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出版印刷文化至关重要。通过讲解员讲述,让博物馆嬗变成社会公众的文化空间,让博物馆藏品不再沉默,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博物馆应积极开展‘三个服务’工作。”孙宝林解释说,“三个服务”即服务中华文化传承、行业发展大局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目前,中国印刷博物馆正紧锣密鼓地宣传推广,肩负着记录、收藏及推动印刷发展的责任。
方式 知识走出去 文化传承更立体
“原来宣纸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绿色环保、不污染!”“制造西方机制纸为何排出了黑水?”……在中国印刷博物馆专家讲师通过现场演示还原造纸过程后,中小学生们都发出了如是感叹。从讲天边变为讲身边,从讲道理变为讲故事,中国印刷博物馆通过打造精品课程,让传统的出版印刷文化变成了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这正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推动博物馆知识走出去的重要抓手,通过现场演示,学生的文化认同油然而生。同时,据介绍,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筹备“绿色印刷走进校园”活动,让师生将绿色印刷的知识融入教学体系中。“我们把朴素的道理用身边的例证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悟绿色印刷的益处。”孙宝林说。
2016年12月,科技部、中宣部、中科协对2011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85个单位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获此殊荣。显然,中国印刷博物馆正以自己的力量整合优势资源,使公众更清晰地看到出版印刷文化的发展脉络,并立体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在整合优势资源过程中,江西、福建、甘肃三大地区五大分馆的建设,为当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中国印刷博物馆并不限于此。试想一下,如果全国印刷博物馆联合起来,达到文物资源、文化成果共享,那么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孙宝林告诉记者,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与各地印刷博物馆、展示馆加强联系,整合印刷出版文化多品类资源。“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民营博物馆,我们希望所有印刷博物馆能一起携手把出版印刷文化做大做强。”
方式 文化留下来 书写传播新篇章
在印度新德里普拉盖提·马丹国际展览中心,一群外国友人站在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李英面前,津津有味地看她将一张张薄薄的《金刚经》上墨、覆纸、刷平。这是2016年第24届印度新德里世界书展上中国印刷博物馆所承办的中国古代出版印刷文化展发生的一幕。跨越喜马拉雅山,在展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时,中国印刷谱写着文化传播的新篇章。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国际路线目前遍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积极对外布展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印刷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通过一系列方式提高中国印刷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将中国印刷文明传播成为世界的印刷文明,提高中国印刷和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
让中国出版印刷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是中国印刷博物馆下一阶段走出去的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古登堡、奥地利的分馆以及孔子学院,与各国建立良好的馆际关系,在走出去的同时让中国出版印刷文化在世界各地留下来。“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既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又使中华文化得以同世界交流,向世界传播。”孙宝林说。
■对话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印刷博物馆今年有哪些重要的展览展示及课题?
孙宝林:在重要的展览展示方面,一方面我们已经策划迎接党的十九大红色印刷展,预计从今年“七一”开始,将展示200多件藏品,并在现场播放影片《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其中,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将加强现场互动,搭建讨论台,以供现场观众交流探讨。另一方面,我们将开展以印刷业为中心的家训家教展,挖掘印刷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以达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目的。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请您介绍下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中长期规划。
孙宝林:国内、国外以及行业的布局,都是为了更好地宣扬、传承中国出版印刷文化,这是中国印刷博物馆3—5年的中长期规划。这需要陆续地进入,长期的延续。同时,发挥印刷遗产保护基地和印刷专业博物馆的作用,也是保护印刷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借助一系列措施,促进国家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传承出版印刷文化应关注哪些方面?
孙宝林: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出版印刷文化与人文社科的关系,两是处理好出版印刷与自然科学史的关系。出版印刷文化既有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又有传统印刷业的更替;既有印刷工艺技术之演变,又有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和出版的共同融合。通过宣扬和传承出版印刷文化,可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及中国印刷的力量。
[时间:2017-03-1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