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部长:今年起所有环评机构与环保部无关

环保部环评机构

  3月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答记者问。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从今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

  除京津冀地区外冬季空气改善明显
 
  陈吉宁指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空气质量得到了整体、全面的改善。
 
  具体来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31.3%、31.9%。
 
  陈吉宁还以另一组数据举例,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
 
  陈吉宁说,除京津冀地区外,其他地区在冬季都有较大改善。京津冀冬季重污染天气问题,一个原因是去年入冬以来全球出现普遍气候异常现象,另一方面,说明针对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去年各级环保部门处罚金60多亿元
 
  新修订的环保法2015年1月1日生效实施,被称为“最严环保法”。陈吉宁指出,环保部已经连续两年开展环保法的实施年活动,各种配套的法规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积极的进展。
 
  陈吉宁介绍,去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8%和56%。环保部挂牌督办27起重点环境违法案件,组织查处取缔“十小”企业2465家。
 
  此外,为遏制企业环境违法,2016年全国查封扣押案件9976件,停产限产案件5673件,按日连续处罚案件1017件,分别比2015年增长138%、83%和42%。
 
  长江饮用水安全任务艰巨
 
  陈吉宁介绍,去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一项专项行动,推动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全部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发现六大类399个问题。对这些问题实行一个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陈吉宁也坦言,目前长江经济带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比如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
 
  对此,陈吉宁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沿岸的环境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其中,对总磷超标的地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
 
  对问题突出地方不定期“回头看”
 
  昨日有记者提问,在过去的中央环保督察中,一些地方出现督察组前脚刚走,当地污染企业马上就死灰复燃,继续肆意违法排污。
 
  陈吉宁对此并不避讳:“我们也知道,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反映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不牢固,绿色发展的理念还没完全树立起来,环保的责任也落实得不够。”他认为,正是通过这样反复严格的查处,持之以恒,法治的笼子在实践中才能越编越紧。
 
  他指出,今年环保部要完成其余省份的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还要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和“回头看”。继续推进地方地市级的环保督察工作。地市层面跟中央层面督察,着眼点会各有侧重。“地市级主要解决目前县区一级的环保责任问题,这是目前工作的难点和弱点。”
 
  观察
 
  连续三年“两会”记者会,环保部部长如何权威科普、兑现承诺?
 
  2015年3月7日,从清华大学到环保部刚一个月零一个星期的陈吉宁亮相“两会”部长记者会。当时,作为环境学者的陈吉宁给公众留下极具专业素养的初印象。回答记者提问时,陈吉宁解释了“邻避效应”“PPP(预防、预防、再预防)原则”等专业名词。此后连续两年,陈吉宁均出席“两会”期间的部长记者会,以他擅长的方式对公众科普环境问题,并且兑现若干承诺。
 
  部长科普
 
  利益不同造成PM2.5成因误读
 
  今年陈吉宁再次科普。对于最近众说纷纭的PM2.5成因,他介绍,环保部1月刚召开科研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对PM2.5成因的科学共识,但仍有一些误读和混淆。
 
  陈吉宁说,PM2.5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一类物质的统称,不是单一的物质,包括硫酸盐、硝酸盐等。PM2.5分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一部分PM2.5是人类活动直接排放或自然界本身就有的,一部分PM2.5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要追溯污染者是谁,就要进行源解析,而源解析的过程非常复杂。
 
  近年来环保部对北京、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源解析工作,基本弄清楚燃煤、工业排放、扬尘、秸秆焚烧是PM2.5的主要成因。各地的污染源来源和构成比例有差异,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污染物来源也有变化。但在3到5年的时期、一个区域范围内,PM2.5成因是稳定、清晰的。
 
  为什么社会对PM2.5成因常有误读?陈吉宁指出,每一个城市污染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所以各地都会采取综合举措来治理。“只控制工业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因为这样的成本代价太高。”
 
  然而,综合举措背后就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谁不控制谁,必然涉及到利益问题,从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发了对一个本来清楚的、客观的污染成因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有意歪曲,带来一些混乱。”陈吉宁说。
 
  兑现承诺
 
  300多家环评机构全部脱钩
 
  2015年“两会”部长记者会上,针对中央巡视组刚刚反馈的环评未批先建、“红顶中介”等问题,陈吉宁承诺,绝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当年内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全部脱钩,其他地方也要分批全部脱离。
 
  昨日记者会上,陈吉宁晒出环评改革两年成绩单: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率先完成脱钩,到去年底,所有地方环保部门350家环评机构分两批全部脱钩。“从今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
 
  陈吉宁说,接下来要加大对环评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全国环评监管平台,所有的环评文件要上传公开。
 
  最受关注的大气污染方面,3年来陈吉宁也兑现了一些承诺。2016年“两会”部长记者会上,陈吉宁提到,2015年珠三角区域全年PM2.5浓度已达标。今年记者会上,陈吉宁指出,广东冬季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已经连续两年PM2.5浓度整体达标。
 
  尚需努力
 
  基层传导压力不够
 
  陈吉宁表示,环保法实施还有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法落实任务的分工不明确,尤其是在基层。
 
  “环保法规定的部门职责只有一半在环保部门手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环保部门的职责只占三分之一。”陈吉宁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要明晰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而不只是环保部门。
 
  陈吉宁还介绍,今年将首次把环保宣传教育作为核心工作。首先是推进环评公共参与,目前正在修订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还要积极利用媒体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环保信息、工作举措和进展。此外,大力推动公开大气、水环境质量信息、排污企业信息、环评信息、监管部门信息等。
 
  三年部长记者会“雾霾”关注变化
 
  3年来,雾霾是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必答题”。人们对雾霾关注点的变化,是大气污染治理进程的一面“镜子”。
 
  ●2015年:怎样解决雾霾?有没有信心驱散雾霾?
 
  ●2016年:评价治霾成果?是否找到治霾的有效方法?
 
  ●2017年: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环保教育对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

[时间:2017-03-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