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也有“印刷厂”?没见过?这就带你瞧瞧去!

清代“印刷厂”

   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到了清代,木活字印刷术应用广泛,尤以武英殿最为辉煌,谱写出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数量最多、印书最丰富的不朽篇章。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参观这座古代的“印刷厂”吧!

 
  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6年)开始,武英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经过三年的工作,共刻制了大、小两幅活字,共计25万多个,并试印了30余种书籍。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刷了《四库全书》及其它经典著作,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历代的重要著作,其印刷图书的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印刷。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版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这次印刷的书籍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成造木子
 
  印刷需要制作活字,而制作木活字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制作木子。工人将枣木截割成约四分厚的木板,再将木板竖向裁成宽一寸的长方形木条,叠放晾干。木条用于制作木子。
 
 
  制作木子时,为了保证木子的长宽高都符合标准,必须将木子放在特制的木槽内加工。
 
 
  加工好的木子必须经过检验:用铜制成大小两种方漏子,内空的大小分别与大小号木子的尺寸相符,将平准后的木子分别用大小铜漏子逐个检验,这样就可以保证木子的大小符合预定标准。
 
  刻字
 
  将需要刊刻的字写在事先画有格子的薄纸上,写好后逐字裁开,反贴在木子的上面。然后将木子放在专用刻字的木床上,用活闩闩紧,就可由刻工进行镌刻了。
 
 
  刻字木床中间有五条宽三分深六分的凹槽,每个凹槽可以放下十个木子。使用时,将木子放入凹槽内,用活闩从两端塞入,便可将木子挤紧,然后就可以像镌刻雕版一样进行刻字了。
 
  制字柜
 
  字柜是存放活字的柜子。按照康熙字典的十二干支分类法,将活字分别排列在十二个木柜中。每个木柜配备一条木凳,方便站在凳子上取字。
 
  每个柜子做二百个抽屉,在各个抽屉的面板上写上字母属于某部某字及笔画数。取字时先按照偏旁知道该字属于哪部放在哪个柜子中,再查笔画数,便知该字放在哪个抽屉内。
 
  造槽版
 
  槽版用干燥的楠木做成,排书时使用。槽版的四角包有铜角,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为了排版方便,需要制作不同长度以及大小的夹条,根据字数多少夹入与空格相对应的木条。
 
  制顶木
 
  顶木是用松木制成的方木条,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个字止。排版时遇到版面中无字的空行,则根据空行的长短嵌入不同长度的顶木,这样该行的活字就被固定在相对的位置而不至于移动。
 
  制类盘
 
  类盘是用松木做成的托盘,盘内嵌入数十根木档板,形成数十个空槽,取字或归字时,随手将木活字放到木档板之间,木子就不易向左右两边倾倒。
 
 
  类盘的制作与使用,是武英殿木活字印刷工艺中一个独特的做法。利用类盘捡字,一版所用的同一个字,只需打开一次抽屉从木格中一次取出,另外取出的木子放在有木档的类盘中,使用类盘可同时加快捡字与排字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制套格
 
  用梨木制成宽的木板,在板内刻上比槽版里口每边大半分的边线,板心按现行书籍的式样每幅刻出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也宽四分。书名、卷数、页数与校对者姓名事先另处刊刻好,在印刷套格时把书名等嵌入版心一同刷印。
 
  摆书
 
  对待印文稿内的字数进行统计,确定每个字需用多少个,然后从字柜中将需要的字取出放在类盘中,然后按照文稿的顺序及其文义,将类盘中的木活字摆放在槽版内,每排满一行放入一根夹木条,在大小字混排及有空档时,放入不同厚度的夹条及顶木等,一块槽版摆满后,随手在一张小方纸上写下某书某卷某页粘贴在槽版上,以便查找核对。
 
  垫板
 
  木活字虽经多次平准,但吸湿后还是会伸缩不一,以至排好的版面高低不平。对低陷于版面的木子,可先将该字取出,其下垫上相应厚度的纸,自然就能平整了。
 
  校对
 
  每块活字版垫平之后,立即印刷一张草样进行校对,如发现错字及需要移动的部分,立即进行抽换,然后再刷一张清样进行校对,如清晰而无谬误,就可以正式印刷。换出的字应及时放入字柜中贮藏。
 
  印刷
 
  武英殿书籍的刷印是由两次套印完成的,因此必然采用了特制的印刷台,并须将印刷用纸与印版进行固定。武英殿在印刷物料的使用上采用了定额管理,如各种颜色的用量、加入的胶量及可印纸张数量均有一定的规定。这不但能减少印刷物料的浪费,而且能通过物料的管理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归类
 
  每块印版印完之后,应立即将印版内的木字取出按木字的分部、偏旁、笔画等放回类盘,再从类盘放回字柜的抽屉中。无论取字或是归字都必须按照分类分别排放,保持清晰而不至于错放。这样即使木活字数量很多,也不会觉得浩繁复杂。此外,每年的年末对存放的活字逐柜检查,一方面检查有无短缺,另一方面也为了纠正错放混乱现象。
 
  逐日轮转法
 
  由于刊印的书籍种类不一,所用的字也各有所重。虽然虚字及常用字刻了不少,但如果安排不当,即使备有百万计的活字,也仍然无法摆版印刷。为此金简将摆书、归类、垫版、校对、刷印有计划地进行了安排,推行了“十日轮转法”。这样不但提高了活字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怎么样?清代的“印刷厂”让你大开眼界了吧!

[时间:2017-02-27  来源:迅风艺品摘自《中国印刷通史》]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