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必经之路?

区域经济发展

   在不少人眼中,打破传统行政区划,以区域规划、经济功能为界是中国经济下一发展阶段的关键。然而,受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分化加剧,一些问题和挑战逐渐显现。

  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与会专家为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协调、创新、竞争成为三条必经之路。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失衡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结构调整步伐快、新经济发展好、产业竞争优势强的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部分重工业、资源型产品比重较高,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发展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中国官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中国区域发展分化既体现在四大区域板块之间,也体现在各区域板块内部。这意味着地区分化具有普遍性、超传统性特征,也反映在整体转型转变环境下,各地区从思想管理到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现实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之间的差异。
 
  但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在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看来,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都有很大差异,其能达到的现代化状态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不能用单一指标衡量每个区域的发展程度,而应该在设定基本关键指标的情况下,允许各个地区有自己的创造。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比较优势的构成要素出现结构性变化,区域发展路径面临重塑。区域优势不再依靠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而更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要素。因此,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子。
 
  范恒山表示,在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环境下,通过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一体化的市场、开放的经济、共享的新型技术平台等,借助移植、承接、积聚、创新等手段,可以超越原有经济结构而培育形成新经济新动态。这将使一些落后地区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制高点,实现后来居先。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指出,无论从投入还是产出来看,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在创新发展上均严重滞后。当地政府应改变只着眼于大企业、大项目的旧思维,加强对技术和人才的开发投入,重点关心扶植“心中有火充满激情,眼睛有光充满智慧,手中有料充满技艺”的创新生力军。
 
  竞争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尤其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地区间竞争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从中国一些经济区域的发展态势来看,如果区域内存在比较有效的竞争,且协调得当,则该区域通常发展态势较好。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他指出,该区域内30多年来形成了多个增长级,互相间逐渐产生有效竞争,从而给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大选择空间。
 
  为此,金碚建议,中国官方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应考虑到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均势竞争格局,“竞争双方大体上势均力敌,那它最后的竞争结果大体上会是良性。”

[时间:2017-02-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