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迎来一件大事。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于7月23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G20成员和受邀嘉宾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将聚集一堂,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四川交子,将亮相G20。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的图案,被印制成一套书签,送给各国嘉宾。这跨越千年的金融凭证见证了四川人和四川自古以来拥有的强大创造力和经济活力。
这一留存于典籍记载的凭证,留给后世怎样的时代密码?从与金融学家和巴蜀学者的对话中,已经散失的交子,重又变得清晰。
商业繁荣催生交子
故事还要从唐朝讲起。唐朝时的商业城市,以扬州和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所以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二城”。然而,交子的诞生还要往后推两百年。
7月20日,随着巴蜀学者谭继和的讲述,交子为何在四川诞生,这个疑问得以轻松解开。从唐末开始,双流成为成都的造纸中心,谭继和告诉记者,“这在元代的《签纸谱》中有记载”。宋代,民间造纸业进一步发展,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四川双流中和场一带生产的楮纸名闻天下。在谭继和看来,对后来交子的诞生起决定作用的是外部因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造纸术发达的支撑、雕版印刷术的推动,以及四川人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运出川,使得川蜀铜钱奇缺。因此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成了一个大问题。铁钱的价值与铜钱比,基本上是1∶10的比率。同样一桩买卖,使用铁钱交易,其个数要比铜钱多数倍,清点、保存、运输上的负担难以承受。当时买一匹布,需要铁钱约两万文,重达500斤,不得不用车来装载。
商人要来川做生意,四川商人要出川交易,都必须携带沉甸甸的大量钱币,千辛万苦地奔走在崎岖险峻的蜀道上,长久下去似乎不是办法。于是,聪明的四川人有了办法。大约在公元11世纪,成都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交子铺”,一种用楮纸刻印的票据——交子也由此产生。交子用雕版印刷,版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
四川当年到底在造些什么,引来全国商人趋之若鹜,从而让交子应运而生呢?
西南财大经济学院前执行院长刘方健教授向记者介绍,蜀锦、蜀绣、纸张、布匹、农耕铁器、川酒、川茶、盐……使得当时的贸易十分繁荣。
记者听到这些甚至略觉“穿越”——这些千年前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至今依然在全国市场上流行着。四川的工匠将这些手艺代代相传,可以说是当年的工匠精神创造出了各种颇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让商人翻山越岭也要入蜀采购。
需要倒给“手续费”的“存折”
最初的交子铺,是代客商保管钱币的店铺。客商将自己的大量金属钱币存入交子铺中,交子铺则写给客商一张票据作为凭证,这张票据就是“交子”。
这种流通于民间的纸券,虽然也使用印信做记号,并有暗号题写,但由于分散发行、缺乏信用,印制十分简单,很难达到防伪的目的,冒领之事时有发生。此后,一些富商联合起来,以他们的财产作为信用保证,正式发行了“私交子”。“私交子”用红、黑两种颜色印刷,以复杂的图案和秘密记号来达到防伪的目的。客户向交子铺交纳现钱,交子铺将钱的数量手工填写在纸券上发给客户。这种书写面额的“交子”,在当时有点“存折”的味道,成为提取铜钱的佐证。“这可是顾客倒给利息的‘银行’。”谭继和说,客商可以随时凭交子到铺里提取铜钱,但需要支付约3%的保管费。“比起随身携带很重的铜钱,3%的倒贴‘利息’让人很容易接受,商人们都乐意掏腰包。”
四川民风淳朴,当时的交子铺信誉普遍较好。后来,一些商人发现,在购买货物的时候,不必每次都拿着交子去铺里提钱,再把现钱支付给对方,而只需直接将自己的一定数额的交子票据交给对方就行了。卖方拿到交子票据,既可以随时去铺子提钱,也可以把交子用作自己购货时的支付手段。这样一来,交子在市场中开始流通。
交子铺的经营者发现,顾客并不像以前一样拿到交子就立即进行兑换,因此交子铺可以在只有10万钱币的情况下发行价值几十万钱币的交子。交子铺也由原来的替商人保管钱币出具凭证,演变成为市场提供流通的纸质货币符号。
[时间:2017-01-20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