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举步维艰 “盘活”需政府引导

纸媒

  近日,“报刊亭卖寿衣”的消息又将报刊亭重新带回人们的视线之中。随着时间推移,报刊亭似乎越来越少,让人惋惜,过去经营书刊报纸提供文化服务的报刊亭现在也开始“搞副业”。

  记者走访北京市发现,目前的报刊亭数量确实是越来越少。且多数报刊、便民亭的经营业主都是下岗职工等一些困难人群。不少报刊亭的经营者均表示,现在买报纸和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搞点副业来进行补贴的话,真的是很难维持下去。
 
  其实自2008年到2013年,全国多个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逐年下降,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更何况是近几年受新媒体冲击,报刊亭更是举步维艰,其数量的逐步减少也是意料之中。
 
  为此,北京市社科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在报刊亭购买报纸杂志的比例越来越小,很多单纯经营报纸杂志的报刊亭难以为继。为了以后可以更好地发展,经营者也需要开拓思路才好。
 
  举步维艰
 
  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书报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宽再就业渠道。从此,全国各地的报刊亭即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但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报刊亭数量正趋于萎缩,零售报刊很少盈利甚至亏本,一些报刊亭主要依靠卖水和饮料等在艰难维持。
 
  另据一项权威数据表明,仅仅2008年至2012年这5年间,全国就共拆除了10468个邮政报刊亭。
 
  郭万超告诉记者,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大多习惯网上购物,购买书籍也不例外,不仅是因为网店书籍种类丰富繁多,网上购书价格实惠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受新媒体冲击,报纸的发行量也是普遍的大幅下滑。根据世纪华文对全国70个城市的报纸零售终端(包括报刊亭、报摊、便利店、超市、书店等)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46.5%,其中都市类报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零售发行下滑50.8%,居于各报种之首,财经类报纸下降7.3%、生活类报纸下降10.8%。
 
  为此,郭万超进一步指出,纸质媒体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与速度相对较慢,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新的信息获取源。人们通过网上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阅读也是一种信息消费,也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现在网上什么都能提供,且方式更简单,更直观,而且信息量更大,选择性也更多,比如观看视频可能会比书籍阅读更有意思。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渐渐发生了改变,电子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也认为,新媒体的影响是造成传统媒体载体报刊亭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微博、新闻APP获取资讯,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在下滑,作为其载体的报刊亭收入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以辽宁省为例,据辽宁邮政部门统计,2000年,沈阳营业的报刊亭还有近300家,此后逐年减少,特别是2012年拆除了100多家。截至目前,全市仅有80家能够正常营业。
 
  文化产业导刊副主编、文化产业评论主编朱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媒体遭遇断崖式下跌,销售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传统报刊亭主要以报纸杂志为主,很多人已经选择不去阅读杂志和报纸,纸媒的没落导致售卖量也在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16年,《杂文报》、《生活新报》、香港《新报》、《长株潭报》、《上海商报》、《今日早报》、《九江晨报》等逾100家报纸停刊。京华时报停刊,并入北京晨报,新京报也将划入北京日报集团。
 
  不会完全消失
 
  “报刊亭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道城市风景,不应该消失在市民的视野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特别是现代人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阅读往往碎片化,而纸质阅读更能让人细细品味,报刊亭适应了这种需要。
 
  事实上,由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署、国家邮政局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报刊零售工作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报刊零售网点建设的重要性。要创造条件,切实搞好报刊零售亭的建设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通知更要求:“各级城建、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报刊零售亭的建设。”
 
  孙步新委员此前曾提出,“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前进行规划”。“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虽然报刊亭现在正在大量减少,但是,应当不会从人们的视线中完全消失。”郭万超认为,目前政府虽然能够为报刊亭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支持力毕竟有限。为了能够使报刊亭继续发展,经营者还需要自己努力,以顺应发展潮流。
 
  其实,为了让报刊亭继续作为文化象征留在每一座城市,不少人也作出很多努力。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曾提交过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其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
 
  “报刊亭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其外部性决定了政府是提供主体。因此,公共服务就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青海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王霞说。
 
  王霞认为,事实上,报刊亭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市民了解信息,方便人们“采购”精神食粮。发展报刊亭也有利于培育城市的文化气息,因为城市不能简单靠钢筋水泥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书报亭就是留住对文化的感情,尤其是在中央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将报刊亭打造成智能报刊亭、文化报刊亭或许可以成为报刊亭升级改造的一个发展方向。”
 
  待引导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报刊亭走出目前这种经营困境呢?
 
  郭万超告诉记者,首先,这些报刊亭应该继续走多元化路线。报刊亭自身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利,它们多处于人流密集的地点。此外,报刊亭还可以提高经营产品的档次与质量,并不局限于普通低端的物品。
 
  郭万超强调,现在实体书店也都在创新,已经渐渐发展成为文化休闲场所。因此,报刊亭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小型地标。相关报亭的经营者应该拓宽思路,利用自己的便利优势进行创新升级,继续成为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报刊亭虽小,却是一个城市展示文化和文明内涵的窗口。朱嘉告诉记者,为了让报刊亭得到更好的发展,报刊亭不得不转型。
 
  朱嘉建议,报刊亭在经营时可以提供多元素的文化产品。且报刊亭处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可以考虑将报刊亭建成一个大众线下的服务中转平台,或者是信息交互平台。比如,报刊亭未来或许可以结合互联网,发挥更多作用。考虑将其建成类似于广告中心或是各种高科技的互动中心;或是提供公交卡充值等一些便民服务;或将报刊亭建设成小型的图书馆,在报刊亭即可选取书目,借书、还书。
 
  “如此一来,报刊亭不仅可以继续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更加高科技的方式与人们互动。但这也取决于政府的支持,规划与参与。”朱嘉补充道。
 
  其实早在2014年3月19日,北京市首批5座智能报刊亭正式投入使用,在其周边50米距离内,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其无线网,下载当期报刊摘选,查询周边商户信息。
 
  但记者发现,目前智能报刊亭还未完全普及,但至少是值得肯定的尝试,是一次突破。可见,只要稍加改变,报刊亭的作用就会比以前更加突出。
 
 
  青海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李广斌曾指出,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报刊亭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多样化的经营策略,也赋予报刊亭更多便民、惠民的服务功能,这些都是不该被忽视的。在报刊亭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引导书报亭搞多种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
 
  李广斌举例道,可以借鉴外省其他城市的做法,在书报亭配上Wifi服务、增加充电、接收快递、引入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卡类充值、文化票务等便民服务,还可以逐渐把书报亭打造成公共信息、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商业信息的发布平台。既使书报亭的经营焕发出生机,又极大地方便群众,服务社会。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传媒(11.060, 0.17, 1.56%)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扶持报刊亭建设的措施,减少经营者的负担,让报纸、刊物顺畅、便捷地到达读者手中。

[时间:2017-01-2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