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纸媒工作者的焦虑与日俱增。特别是《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两份极具指标意义的报纸停刊,更让他们像炸了锅一样,一边跟风嚷嚷一边心生兔死狐悲的凄惶。这种两极的反应仿佛伤者抚摸伤口,只是摸摸,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其实,早在都市报最鼎盛的2002年至2005年,陆续停刊的报纸也不在少数。仅我知道的就有石家庄的《生活早报》、郑州的《城市早报》、南宁的《八桂都市报》、长春的《巷报》、沈阳的《辽宁经济日报》等。当时都波澜不惊。而作为亲历者的我,也的确曾将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当成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每到一地,都是先到报摊把当天的都市报一一买下,晚上躺在宾馆逐页翻看,真过瘾。这是最先进最普及的传播手段,报纸上的消息,只要你没读过,半年以后阅读都是新鲜的。
那时候我没想到它们一两年内就由盛而衰,乃至停刊,而是想着跟它们地老天荒,夕阳下靠在摇椅上还能读报纸。现在看来这个梦想基本没戏了,我老了最多带着老花镜刷刷微信朋友圈。而报纸就像小时候村口那家卖油盐酱醋的代销点,成了一个美好的记忆。如果按我的意愿,它永远活下去,就显得自私了。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发生了变化,店主的利润怎么保证?他靠什么生活?鹤发童颜依然有情怀的店铺一定存在,但只能是一小部分,不可能是常态。而且去留的决定权在店主手中,而不是消费者。
饭店可以倒闭,报纸倒闭了为什么要大惊小怪?我们单位门口几排铺面,两三年间已经换了不下二十个名称。开张时喜气洋洋,倒闭时不声不响。我想,老板肯定不是笑着倒闭的。装修动辄几万几十万,那些钱可不是天上掉下的,都是血汗钱。那背后的辛酸或许只有当事人明了。要说饭店波及的人少,商场呢?那么多收银员、售货员、配送员,都要重新找工作,他们的苦楚向谁诉说?
这当然不是比烂:饭店倒闭报纸就该倒闭。我要说的是同理心。讲一句残酷的话,应该倒掉的报刊不能仅限于眼前这几份。比这几份差得多的报刊不在少数。有空可以到图书馆里看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报刊,很多报刊你根本都没听说过,而且内容非常烂,基本是东拼西凑,同质化、无聊化、庸俗化,不明白这样的报刊怎么还能苟延残喘。世界上每一件产品都应该有用。如果干脆把那些完全无用的报纸叫停,集中资源和人才办好一两家,像有些地方一样,一城一报,一城一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纸媒停刊有多种方式:管理部门直接下令裁撤;资不抵债申报破产;人才走光留下一堆烂摊子……到底哪个更好?
或曰,这么多人的就业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你的服务对于客户来说是没必要的,那就转身去通过别的方式为他人服务嘛。无论如何,主动一些,总比半死不活地干靠要好。可以理解媒体人的焦虑,他们是有话语权的人。但在一个大家都活着不容易的时候,早死早托生,话糙理不糙。
[时间:2017-01-11 作者:王国华 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