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笃定方向创拓未来5模式

大学社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阶段,出版传媒产业出现了诸多新动向和新趋势。集约化、跨界化、资本化、数字化、国际化态势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出版传媒企业围绕内容创新、资本运作、多元跨界、国际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呈现出共识性和差异性并存的局面,既有相近的战略方向,又根据自身优势展示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出版企业所面对的读者和用户,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特点。发挥出版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出版传媒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就大学社而言,这一群体无论是在数量与规模方面,还是在经济总量上都占据较大比例,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成为我国出版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的出版格局之下,出版集团整合后所形成的区域市场分割和区域垄断加剧,对身为单体社的大学社产生了不小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大学社积极巩固和拓展出版版图,依托大学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谋求特色定位,坚持做强做优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等主业。同时,一些大学社还积极开拓其他出版领域及副业,创新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绩。特此,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对出版产业“十三五”趋势加以研判,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大学社的战略布局加以解读。

  新兴业态构建多元框架

  回顾大学社在2016年的经营发展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分析说,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大学社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深化改革,在经营发展上,优化结构,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象、品位质量明显提升。从出版物结构看,大学社作为以教材和学术出版为使命和特色的主力军,出版物一向以层次高、品位高、质量高而著称。2016年,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又有众多内容创新、形式精美、引领趋势的精品出版物问世。在与新兴传媒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大学社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形势下广大师生、读者的新型阅读需求,努力开发出版音像、电子、数字等多媒体出版物,形成了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新型纸质、音像、电子、网络、数字多种载体互动的多元立体出版体系。

  “与此同时,大学社在落实全民阅读战略、服务创新型国家与‘一带一路’战略、主题出版、‘走出去’等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宗俊峰举例说,第一,在落实全民阅读战略方面,大学社品牌本身就是推进全面阅读的“金字品牌”,各大学社积极出版理论普及与科学普及读物,广受读者欢迎,比如清华大学社出版的《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获评2016年中国好书等。第二,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我国科研产出爆发式增长,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也为学术和专业出版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比如清华大学社聚集国际一流的作者,加强一流学术期刊群建设,《纳米研究》等六种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短时间内被SCI收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再如浙江大学社的《“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及《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是其依托“一带一路”中心资源,获得国家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打造的“一带一路”重大出版项目的成果。第三,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是大学社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术创新与资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比如上海交大社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在社会上获得热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第四,随着大学社“走出去”规模与体量的扩大,各社也纷纷寻求国家化合作与发展。比如,人民大学社与罗马尼亚文化院共同创立“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北京)”,搭建中罗两国版权交流平台,为中国图书“走出去”增添了新的路径。再如,广西师大社收购英国ACC出版集团,这是该社继2014年完成了对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收购后,继续完善国际化出版发行完整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一步。由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以并购的方式构建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也成为国内首家艺术与设计类国际出版集团。

  内外兼修夯实学术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的许多专业期刊、学术期刊对繁荣学术,促进行业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时至今日,新需求、新媒体和新技术已经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国际出版集团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运作,国际市场开拓等手段,纷纷同国内一些高质量的品牌期刊签约,进行合作办刊,使得专业期刊、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管理与运行方式、编辑人才培养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打造众多专业期刊、学术期刊,是出版企业国际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刊群化是国际化的必然前提。一方面,国内好的学术期刊难以国际化的原因,在于其基本处在各自办刊、单打独斗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都是大的出版集团旗下的,并有相当规模的刊群,利于文化取长补短促进发展。清华大学社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堪称代表。

  宗俊峰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社将学术期刊当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版集团的重要抓手,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秉承出版精品力作的“工匠精神”,积极探索出一条面向世界、服务国家、具有清华特色的学术期刊发展之路。

  他举例说,2016年,清华大学社期刊中心工作在以下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一,英文期刊被核心数据库收录数量明显增加。《先进陶瓷(英文)》《鸟类学研究(英文版)》《摩擦(英文)》被SCI期刊收录。《纳米研究(英文版)》在所属4个学科领域皆位于Q1区,在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学科里全球83种期刊位列第8名,在全国185种SCI期刊中位列第3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首个影响因子为1.063;《建筑模拟(英文)》影响因子升至1.409;《先进陶瓷(英文)》首个影响因子为0.957。《纳米研究(英文版)》和《建筑模拟(英文)》双双被Ei收录。第二,社科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显著。《经济学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国际政治科学》《科技与出版》等社科类期刊在报刊复印资料或《新华文摘》的收录或转载中不断取得佳绩。第三,《纳米研究(英文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摩擦(英文)》《建筑模拟(英文)》《先进陶瓷(英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英文)》6种期刊入选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六部门联合实施的第二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如今,清华大学社已经呈现出既有英文又有中文、既有科技又有社科的学术期刊集群雏形,站在科技前沿的制高点上,在世界一流大学出版集团建设道路上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数字战略促进融合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短短几年内,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以产值屡创新高,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创新等的发展特点。大学社在探索数字出版的道路上,也纷纷从技术、平台、渠道等层面入手,呈现出许多特色与趋势。

  宗俊峰表示,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大学出版社守正出新,全方位开展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加强重点平台建设,开发集纸质图书和互联网服务平台综合为一体的专业、全面、新型的服务平台。第二,在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探索出版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再造;在生产流程方面,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使之适合全媒体复合出版的需要。第三,在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方面,立足自身优势地位,致力于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将传统出版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第四,积极与国际知名数字版权运营商合作,拓展数字版权输出的广度与深度。

  在宗俊峰看来,2016年大学社紧跟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在出版载体、教学管理、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能力,在基于纸质教材提供数字化教学内容和增值服务、开发在线教育服务及在线教育相关产品、利用新技术拓展学术出版发展空间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成效凸显。

  以清华大学社为例,在“十二五”规划中,其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战略,并逐步形成了平台化、服务化、用户化的数字化理念,与纸质出版互补、互动,共同推动清华大学社核心业务的转型、提升与发展。在新的“十三五”规划中,清华大学社遵循“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持续创新战略”4大发展战略,布局“数字教育、数字阅读、数字学术、数字服务与营销、数字技术与管理”5大领域,建设“数字资源管理与发布平台、数字教育服务平台、数字阅读服务平台、数字产品销售与服务平台、在线编撰与出版服务平台、数字印刷服务平台、ERP管理平台、云平台”8大平台,开发运营“智学苑、文泉书局、书问、兆太源”等若干数字出版平台,努力探索适合清华大学社发展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致力于推进传统出版业务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国际合作着眼全球配置

  纵观近两年的出版趋势与动态,中国的出版企业越来越希望在国际出版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其他国家的出版商纷纷通过合资、并购来拓展海外业务,进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财政收入,出版领域的世界性格局和趋势愈发明显。出版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出版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策划方式、营销手法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品与品牌可以在世界各地获得。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一体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版权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出版企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宗俊峰表示,对于大学社而言,未来的出版全球化合作,将着眼于作者资源、编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文化、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宗俊峰说,作为国内首批开展海外合作的出版社之一,清华大学社努力在如下几个方面利用海外资源。一、与知名出版公司建立有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其成熟的海外营销渠道、语言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二、依靠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多年的积累,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作者身份著书立说,比如作家兼摄影师威廉·林赛在清华大学社出版的《威廉 我的长城生活》等、日本学者Michio Inagaki与清华大学教授合作出版的《先进碳材料科学》等书为讲好中国科技、文化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在巩固和扩大对欧美主流渠道版权输出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地探索、拓展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版权输出规模,比如2016年首次实现泰语版版权输出。

  延伸构建教育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各行各业网络化、智能化,促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凸显,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由知识形成的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这也为具有专业优势的出版企业带来新的商机。知识信息服务商的新角色定位将成为专业出版社的发展趋势。

  大学社作为教材出版的主要力量,要依托学校充足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知识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出版载体、教学管理、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教学提供更为多元的服务,使出版社从单一的教材提供者逐渐转变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近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基于纸质教材出版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提供和增值服务探索。

  宗俊峰指出,结合当前在线教育和数字出版的最新形式,清华大学社提出“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复合出版产品形态升级、从产品提供向内容提供及信息、技术服务升级”的战略构思,在做好产品提供商的同时,面向教育行业升级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寻找新的业务机会,并做好产品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及服务提供商三种身份的融合和发展,即成为集教育产品、内容和技术的定制服务提供商 。

  为有效推进面向教育的身份转型和融合,清华大学社特别组建了数字出版的相关团队,包括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分社的重组和控股子公司的组建,实现了组织架构的融合和升级。其中,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分社下的数字教学服务中心及数字技术与管理中心都以数字教育出版服务为核心业务,实现了传统出版业务与数字出版业务的融合。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社还启动PPP模式(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特别成立“北京兆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书问(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两家控股子公司,通过企业运作模式增强清华大学社核心竞争力和执行力,加强技术研发和销售团队建设,敏锐把握市场需求和机会,灵活应对客户,特别是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教委用户 的实际需求,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机制的融合,并以此推动融合出版的改革步伐。

  宗俊峰强调,清华大学社还结合既有产品和未来规划,推出融合的产品战略:一是教材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基于互联网教学服务平台和前沿的内容呈现、发布技术为优质教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数字化产品,如移动阅读、在线课程管理等。二是教学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基于知识体系提供面向学科、课程的教学应用平台,脱离传统的图书产品,实现教学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三是内容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作者、编辑、读者的阅读生态圈,并利用在线编撰平台引导作者、编辑从文字编著向富媒体编著、在线创作、编审的转型,并基于阅读大数据优化内容产品,实现内容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四是内容资源的融合。实现传统出版资源与新兴教学产品(如教学平台)的融合,加大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力度,快速完成存量内容资源的版权清理、数字化转换、多样化产品生产和全方位运营服务,深入提供教学服务。

[时间:2017-01-1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