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战略转型 落地经营

战略转型

  年底,制造业的未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此,吴晓波频道推出了《转型之战:Made in China再出发》,通过“必要商城”“名创优品”等一系列成功转型的企业家的现身说法,来回答在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制造业如何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

  在吴晓波的《转型之战》中,“必要”是延续“互联网+”的战略,帮助高端市场寻找需要消费升级的顾客;“名创优品”则是“品牌升级”的典范,帮助现有的消费者提高质量标准、国际视野和审美意识,这说明,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代里,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依然是企业家。

  与制造业需要升级不同的是,互联网创业企业正在经历“泡沫”之后的裁员和瘦身。在《创始人精神》中,贝恩公司合作伙伴克里斯·祖克和詹姆斯·艾伦发现,没能成功实现增长目标的企业,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在于管理团队远离了一线业务,责任制缺失和官僚化等。对此,他们呼吁企业应该时刻保留“创始人精神”,即,专注于一线的业务,清晰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主人翁的责任感。因为从0到1后,创造性的勇气会不自觉地退化为求稳和自保。只有继续保持创始人精神,企业才能摆脱大公司病。

  所以,当缺乏高增长动力,企业在作出“战略转型”的决定后,最大的危险是被惯性拉住,使得转型难以全面实施。在《让战略落地:如何跨越战略与实施间的鸿沟》中,作者认为,企业在战略和实施之间存在的鸿沟,也就是企业目标和实际能力之间的断层,是企业创新和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引进人才、组建新的业务单元之外,更重要的是将战略落实到日常,甚至包括重塑企业文化。在《回归经营:唤回迷失在管理中的企业》中,方文飞进一步将这种“战略落地”进行了说明,那就是企业的战略是在经营层面,为了完成经营的转型,原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为之让路,甚至不惜打破以往的整个管理框架。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经营才是企业的“初心”。高明的管理方式,能让员工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而互联网的经营方式,则是让用户变成自己的“员工”,将管理变成了沟通的艺术。

  “阿里云之父”王坚博士,在新作《在线:数据改变商业本质,计算重塑经济未来》中断言,未来互联网将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每一种设备都会成为互联网的终端,计算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让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产生价值,而计算则会成为公共服务。在《合适:从开学择校、相亲配对、牌照拍卖了解新兴实用经济学》一书中,日本学者坂井丰贵也认同了王坚的观点,并引用美国经济学家沙普利和罗斯曾获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匹配理论”来说明“算法”导致“合适”的“匹配”。某种程度上,这是以市场的思维设计出使供求达到平衡的机制,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笑和难以接受,但从宏观和整体而言,还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你可以知道大多数人会如何做选择,也需要了解什么是适合你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分散的“匹配”可以避免塞车和泡沫,从而得到相对最好的结果。

[时间:2017-01-03  作者:李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