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物所: 手工印刷的最后一重坚守

印物所手工印刷

  在上海瑞金南路,有一个40多平方的与油墨石板为友的乌托邦工作室,它与其他印刷室的区别就在于这是一个独立的版画与手工印刷工作室,主要从事石版画艺术,而其所使用的的石板印刷技术在国内相当罕见。

  本期造物记,向大家介绍石版画艺术,以及这个小众的手工石版画工作室——印物所。

  石版画的诞生其实是艺术界的一个偶然。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简便印刷的进程中为了寻求一种廉价印刷文字和图画的方法,人们发明了石板印刷术。

  随着后来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思想的进步与对风雅艺术的追求,使用石印术作为印刷技术的名画复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于是新的版画品种——石版画艺术诞生了。

  印物所的雏形是一个很小的版画工作室,只有一些简单的版画设备,只是为着能够自娱自乐而已。但是玩着玩着,渐渐的,他们想把身边有才华的人或者是对版画创作有兴趣的人召集在一起,想保存好这份传统的工艺。

  于是,在2013年6月,杨默辞去了他广告公司的工作,与志趣相投的好搭档陈捷正式搬入了这间工作室。

  这个从大学起就喜爱并选择了版画专业的年轻人,从德国研习版画回来后,就开始了他一边工作一边“玩版画”的生活 。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专职的“印刷匠”。

  “我们对工具有些偏执,好用的,耐久的,从油墨、刻刀、到印版,只要力所能及,我们就会从全世界各个角落带回”,陈捷说。

  在制版的材料上面,理论上讲所有的石灰石都是可以用来制作石版画的,但是可以达到石板印刷标准的石料却不多。

  印物所如今使用的石材主要是德国的松尔霍芬石,这种石材极难得到,但却因为其平整而光滑,并且有着细腻的表面,因此是石版画制作的绝佳选择。

  制版的过程虽不复杂,却容不得一点不细致:

  制版:制版匠人先打磨石板,随后艺术家用石版画蜡笔或者特制“制版墨”的油脂液体直接在石板上作画,而后制版匠人再对石板采用腐蚀等化学处理使版画图绘的形态浮现出来。

  印刷,在调色完成后先将油墨刮在墨台上用墨辊打匀,再用海绵在制好的版面上均匀的涂抹上薄薄的一层水,最后将墨辊上的油墨滚在需要印刷的图案上,且这个过程要被重复四到八次才可以开始试印。

  若试印时的颜色与位置都没有差错,此时才会再次滚墨进行正式的印刷。将纸张平放在上过油墨的石板上,通过石板印刷机调好压力进行印刷。

  以上过程是每一个颜色都必不可少的,而一幅画有几个颜色便需要制出几个版。

  但是就算是同一个版,印出来的作品也会有微妙的变化,因为匠人不是机器,他有着自己动作间细微的差异,一次油墨的多少,一个力道的区别,又或者是一些化学作用本身就会产生一些偶然的效果,所以直到你掀起纸张的那一刻,你都没有办法想象画面的样子,这便是版画本身魅力的所在。

  近些年,北上广以及许多二三线城市逐渐回潮的传统手工印刷中,“印物所”仍旧是小众当中的小众,一方面低调而忙碌,苛求纸张的选择和质地,不厌其烦的钻研印刷技术,在反复制版和印品的细微区别中坚守匠人的初心。另一方面还在探索着一种版画作品及独立出版物的创作、印制、发行符合的专业模式。

  “设计师和艺术家甚至可以用零预算的方式,在印物所实现作品的实体化,也可以把作品印刷成版画,实现二次创作。”

  陈捷和杨默不愿看着传统慢慢消失,他们想尽办法去寻找这个传统手工模式与现代市场最有利的结合点,期望能将这项工艺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所里帮助年轻的创作人印制他们自己的版画作品,与他们合作制作限量发行的版画作品。

  就这样,在这个现代化进程激烈冲击的市场里,在这个对传统印刷技术疏于保护的时代下,在这个可以进行石版画印制寥寥无几的国家,印物所就这么因着杨默和陈捷的坚持而存活下来。

  杨默和说“新事物目不暇接,而我们的过去却在默默消失。”

  不过《造物记》却觉得,虽不用狂喜却也不要悲伤,因为杨默,因为陈捷,因为印物所,因为手工艺在复兴。

[时间:2016-12-29  来源:造物记]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