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服务能否为高校教材出版带来更多红利?

教师高校教材出版

  高校教材出版商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大量竞争者的涌入、教材采购程序变化、复印教材现象的加剧以及在线教育数字化课程的发展等给高校教材出版带来了更多的变数。不少出版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教材出版的利润空间正在减少。“抓住终端就是抓住市场”,高校教材出版商若是想继续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教师服务必然是重中之重。

  目前多数出版社都会在三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服务:选教材时,提供常规信息数字化推送、点对点信息服务,在教学过程时提供可更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和为老师提供教师培训以及教材培训之外的学科能力培养。与教师进行沟通并为之提供服务的途径有日常的电话联系、直接到院校拜访老师、每年参加各地代理商或者学校组织的教材巡展以及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从表面上看,每年出版社开展教师服务的形式和方式大同小异,但事实上,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师需求的变化,出版社在教师服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教师服务更为精、专。化学工业出版社推广部主任胡全胜认为,当前的教师服务要求更高。他举例说,以前参加巡展活动时,出版社更多地采取大规模的全产品展示,现在专业巡展增多,出版社更加注重为特定的院系、特定的专业提供服务,这样编辑也能够就个别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度的洽谈。“出版社与学校的合作远不能停留在简单服务,而是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教学体系建设中,与高校合力共建资源。”这种精、专的服务要求出版社服务人员要对出版社的服务体系以及高校相应的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融入”进去,与教师建立共同语言。除了教材的配套服务,多数出版社还会借用自身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如为学校推荐资深专家增强学校相关研讨会议的影响力等。在日常的教师维护中,部分出版社采取在重点学校聘请当地院校代表、组织编辑团队的方式,加强与教师的互动。

  线上服务成常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最早一批开设线上服务平台的出版社,之后教师服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科学出版社的“高校教师中心”,清华大学出版社文泉教学服务网,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育服务网”等。这些线上服务网站通过注册会员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定向的增值服务,会员不仅能第一时间掌握教材出版情况,还可以获得最新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信息,部分网站的会员还能享受线下购书打折优惠,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服务成本、提高时效,并有利于培养黏性用户。机工社还通过网站将流量导至微信公号“机工教育”,“机工教育”可以轻松地为教师提供样书申请、选题申报、课件资源、在线教育、库存查询等服务,并会时常发布高校教师关注的话题,解答教师多方面的疑惑,在教师节期间还举办了“我的教师节摄影大赛”,将服务从教材拓展到学习生活,密切与教师的互动。一些出版社表示正在探索开发教师大数据服务平台。

  尽管如此,有出版人士表示,高校教师服务的开展仍面临着诸多困惑。

  首先,每年的教材推广高峰期,出版社都会扎堆进校园,由于创新不足,各个出版社的“狂轰滥炸”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对教材巡展、书目推送等服务已经“从接受到厌烦,从厌烦到排斥”,参与的积极性逐年下降,对于学校来说,出版社有些“用力过猛”。另一方面,有推广人表示,各个出版社都加紧拜访老师,出版社如果不跟进资源就有可能丧失。“不做不行,但是做了又不一定有效果。”这使得出版社教材推广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次,从历史来看,高校教材教师服务归属部门经历了多次调整,“有时候合到教材出版中心,有时候与发行中心合并,有时候独立”,有资深人士认为,一定程度上,教师服务部门在发行中心有利于发挥发行的渠道优势,在出版中心则能为教师提供更精专的服务,独立则有利于长远的规划。但是,尽管职能不变,归属的变动则会影响人员的构成,不利于教师服务的可持续性,也间接反映了出版社对教师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

  此外,记者在打开多个出版社的教师服务平台后发现,一些出版社的网站设计单一吸引力不足,甚至日常维护已经停滞,书目还是几年前的,教师疑问也无人应答,服务网站成为“僵尸网”。而由于教师服务对象的专业性强、特定学科人群基数小的情况,有出版人士认为,为教师提供服务的微信公号运营难度高,用户数量难有突破,因此,大部分出版社对于是否开通微信服务还处在观望中。“出版社线上营销普遍较弱,教师服务的线上维护目前来看还有待提高。”

  可以看到,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团队的完善,出版社的教师服务已经覆盖点、线、面,下沉到二三线学校和细分专业。然而,竞争的加强也意味着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细分市场、精准化服务才能解决教师更多“痛点”,提高效率并崭露头角,创造更多红利。

[时间:2016-12-23  作者:李 允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