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2016:图书出版“小年”的忧思

图书出版

   2016年是图书出版业的小年。这是今年很多出版人常说的话题。那么今年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汉字淳化创始人冯威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冯威,汉字淳化创始人、《修心日历》《修福日历》编者
 
  还有不到十天就过新年了,大家又忙起来,忙催账呗。几口小酒下肚,就讲起真话来,其间出现最多的词是“小年”。对,2016年是图书出版业的小年。这一点,随着《出版商务周报》等业内媒体刊文剖析,已经越来越明朗化。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说起来真是奇怪:在近两年全球和中国图书市场回暖的大背景下,我们却迎来一个出版小年?!有前辈认为,图书出版业大年小年是交替出现的,特别是在2015年的《秘密花园》这种超级品的阴影下,2016年再怎么做也是小年。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2016年小得有点特别。
 
  以当年出版的新书而论,没有百万级的畅销新书也就罢了,甚至三五十万的也是屈指可数。看一看畅销榜,是再版旧畅销书的天下,让人怀疑作为文化风向标的图书出版业的创新能力。要强调的是,我真的拥护图书再版。但是,如果反映流行文化的畅销书榜上也多为老书,这多少让号称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有点沮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寅吃卯粮”:你吃前人,后人吃谁?总不能所有人都吃公版饭吧?
 
  作为一个连锁后果,新发现的蓝海迅速变红!近三四年来,以《故宫日历》为首的日历书出版渐入高潮,在2016年达到井喷,因此,2016年被业内称为“文化日历出版元年”。这可能是2016年畅销书出版业的大贡献之一。但是,就是这么一小艘船,也瞬间人满为患(据估计竞品总量达60-80种),就如一小块肉掉到几天没吃饭的狼群中一样。我虽不认为文化日历出版要崩盘,但是,最后是什么结果谁都知道。举一个例子。综合媒体数据,某日历去年在某网站一天销量达5万册,今年同一数据为2万册。一位日历出版人私下透露,某日历去年销量为2万册,今年能卖出去1万册便已不错。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为什么是这样?有些环境,是可以改变也正在改变的。
 
  从产业层面看,文创产业的变化具有示范意义。一些市场化杂志因经营原因纷纷关张,一些曾经具有影响力的官办报纸纷纷转型和重组,这就是中国式的媒体市场退出机制。出版业的兼并重组以前搞过,能否加速推进?电视业的“制播分离”目前也在出版业试点为“制版分离”,能否把影视业的更多经验应用于出版业?
 
  从运营层面看,高管持股能否推进?我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文创产业运行规律表明,出版社高管问题(也就是“干部问题”)是政策制定后的决定因素。高管问题中,德才兼备是必要条件,其中,“德”最重要的是导向正确,“才”最重要的是经营能力,最终都要落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现在,“德”的问题在反腐大政策下把控得力,但是,在如何更多发挥“才”的问题上还有待深度推进。
   
  前两天在一个饭局上,我跟一个出版社的老总开玩笑说,都制版分离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合作啊?这位老总回道:不折腾了吧,我再过五六年就退休了,然后,就“顾左右而言它”。这才是症结所在。
 
  2017,出版业会好吗?

[时间:2016-12-23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